那摩格日瑪吉果卡亞!
頂禮上師文殊師利菩薩!
佛號入耳之刹那,大菩提道不退等,
能賜無量勝德者,阿彌陀佛護此衆!
在此,凡是具有緣分的人,所追求的目標中最爲殊勝的即是不住有寂的涅槃,而不用曆經艱難險阻輕而易舉便可獲得這一果位的殊妙方便,就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因爲依靠阿彌陀佛的發願力很容易往生極樂世界,已經往生的所有菩薩全部是一來菩薩,而且善逝的無垢聖教中說:住于無量刹土中的一切佛陀再叁贊歎極樂世界具有遠遠超勝其他刹土的無量功德。
所以,關于往生極樂世界的因,《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經》中說:“阿難陀(即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若有衆生屢屢觀想如來身相,積累衆多無邊之善根,發菩提心,爲往生彼淨土而發願、回向,彼等臨命終時,如來、應供、正等覺阿彌陀佛由諸多比丘衆圍繞將現于其前。彼等衆生見出有壞(梵語薄伽梵之藏文意譯,漢譯爲“世尊”。“出”謂超出生死涅槃二邊;“有”謂有六功德;“壞”謂壞滅四魔)阿彌陀佛後,以極其清淨之心而死去,即能往生極樂世界。”此經中宣說了觀想阿彌陀佛、積累無量善根、發菩提心、一切善根爲往生極樂世界而回向並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四種因。其中,主要的因素就是憶念阿彌陀佛和渴求往生極樂世界,積累善根與標志著大乘種性的發無上菩提心作爲它的輔助因素。因此,爲了說明對阿彌陀佛虔誠信奉占主導地位,佛在《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經》中說:“阿難陀,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即生現見善逝阿彌陀佛,當發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並以增上清淨意樂爲往生彼佛淨土真心信奉,積累善根,圓滿回向。”爲了說明渴求往生淨土的願望居于首位,此經中又說:“阿難陀,何者常觀想阿彌陀佛,並積累無量衆多之善根,真心依奉,彼等臨命終時,與如來、應供、正等覺阿彌陀佛身色、形象、大小、隨從比丘僧衆完全相同的佛化身住于其前。彼等因現見善逝,以具有極爲清淨之等持及不忘失之正念,死後即能往生彼佛淨土。”
歸納起來說明對阿彌陀佛虔誠信奉及渴求往生極樂世界最爲主要以及具足這兩種條件能往生的道理,《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經》中說:“阿難陀,若有衆生,甚至一發心隨念如來,欲求往生彼刹,若有講授甚深妙法,則甚感難得,毫不懈怠,不怯不畏,甚至一發心觀想善逝阿彌陀佛,生起渴求之心,彼等于夢中能見善逝阿彌陀佛,終將往生極樂世界,于無上真實圓滿菩提道中不退轉。阿難陀,彼等善逝照見此相而于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中,普皆念誦阿彌陀佛名號且稱揚贊歎。”《無死鼓聲經》中也說:“自此向西方,極樂世界刹,彼處住如來,善逝無量壽,誰誦其名號,將往生彼刹。”我們必須要遵照諸如此類的佛經中叁番五次明確提到的教義生起堅定不移的誠信,換句話說,一定要認識到極樂世界功德超勝之處。
極樂世界擁有這樣的功德也唯一是善逝阿彌陀佛的發願力與智慧力幻變的,所以對所依(極樂世界)和能依(阿彌陀佛)生起勝解是主因。《無死鼓聲總持經》中雲:“具信善男或善女,誰有信心、勝解及恭敬心,將往生淨土。”又如《淨土經》中也說:“諸衆成善逝,淨智通勝義,彼等數劫中,雖說極樂贊,而彼贊頌時,縱盡俱胝劫,極樂贊不盡,辯才亦不盡;極微數世界,何人粉成塵,較彼多世界,滿寶作布施,何人已聽聞,阿彌陀佛名,極樂勝功德,歡喜而合掌,此福勝前福。故聞彼佛德,當喜生誠信,爲生極樂刹,猛厲起勝解,何人若能聞,極樂世界名,彼福諸勝刹,不及無法喻。較通達佛語,智者福更多,爲能得勝義,信心爲根本,是故聞此已,斷除諸懷疑。”此外經中又說:“諸法依緣生,住于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即得如是果。”及“佛說諸善法,根本爲勝解。”因此說,生起信心至關重要。
生不起信心的障礙有未知、邪知與懷疑叁種,爲此必須斷除這叁種障礙。
未知:如果不知道、不了解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的殊勝功德,就不會希求往生極樂世界,如同劣種愚人不知道珍寶的價值也就不會問津它的情況費力尋求一樣。首先應當聽聞無垢經教中稱歎極樂世界的一切功德並爲人宣講。誠如佛在經中說:“彌勒,若聞如來、應供、正等覺阿彌陀佛名號,則彼等衆生獲得一切善妙,任何衆生甚至對善逝阿彌陀佛生起一念信心,對此法門生起堅定不移之誠信將不會信受劣法;彌勒,是故汝應生勝解,汝應通達此義。諸天、魔、梵天、比丘、婆羅門等一切世衆亦當受持、讀誦、精通此法門,並爲他衆廣泛正確宣說,歡喜修持;彌勒,甚至一晝夜間受持、讀誦、精通此法門,亦當誠心誠意爲他衆廣泛正確宣說,乃至繕寫經函後亦當受持並對之作本師(應敬重此法如敬重本師釋迦牟尼佛)想。何人欲求迅速令無量衆生于正等覺菩提果位中不退轉、親睹善逝出有壞無量壽佛並希望自己也完全受持具有殊勝圓滿功德莊嚴之佛刹,則爲了聞此法門,應當跨越遍布火焰之叁千大千世界而聽聞。聽受之後,亦當由衷歡喜。爲獲得、精通、受持、繕寫、修持此法門而發猛厲精進。甚至在擠牛奶如此短暫時間裏,也爲他衆宣說。越過布滿火焰之叁千大千世界,亦不應生一後悔心。何以故?彌勒,如是衆多俱胝那由他菩薩衆皆因曾聽聞此廣妙法門,而于無上真實圓滿正等覺菩提中不退轉。”
邪見:盡管聽聞了如此殊勝的法門,可是那些往昔未曾積累資糧的人們,非但不對此信服,反而對所說的教義生起邪見,這就像外道一樣。在不承認聖教爲正量的這些人面前,爲了使他們通達真正的教義,要依靠方便加以調伏;或者通過說理的途徑進行教化。依靠方便加以調伏就是靠大顯神變使他們皈入佛門;憑借說理的途徑進行教化就是通過正理的渠道證明佛陀是量士夫(量指正量,士夫指補特伽羅。因爲佛的身口意清淨,無諸垢染,故爲量士夫),正確建立佛教是解脫的津梁,由此使他們對佛陀不可思議的誓願力和智慧生起定解,結果必然對以叁觀察(經過現量、比量及聖教量的觀察)證明清淨的《極樂世界莊嚴經》等經教也就是能推知、衡量最極隱蔽所量的無欺聖教生起誠信。
懷疑:雖然承認自己是佛教徒,卻因爲信仰下乘導致聽聞極樂世界的廣大功德以後,心裏會萌生這樣的念頭:只有聖者才能往生到這樣的刹土,而一般的凡夫人僅以持佛號等,不能夠往生吧。滿腹懷疑並且口中也這樣說。要知道此類人已經失毀了重大意義。我們借助聖教能夠推知:凡夫人也有憑借信心與渴求心的力量往生極樂世界等情況。如頌雲:“往生第叁處(即聖教量。第一處爲現量,第二處爲比量),依論即有理。”對于極隱蔽之所量,只有通過無欺的聖教來深入領會它的廣大實義,這是一切智士仁人的傳統。極樂世界的器情功德極爲廣大,而且凡是聽到善逝阿彌陀佛名號並渴求往生的人都必定能夠往生(,這也是由阿彌陀佛的發願力決定的)。往昔,在善逝世自在王如來前,名爲法藏的比丘發願受持比功德圓滿的八百一十萬俱胝那由他莊嚴佛刹更殊勝的刹土,爲了圓滿所發的這些宏願而修學無量菩薩行,達到究竟,如今圓滿實現了往昔的一切誓願,于名爲極樂世界的刹土中成佛、住世,宣說正法。因此,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發願力,很容易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得以往生,那當然有重大的意義。經中說:“出有壞,吾證菩提之時,于無量無邊佛刹中,任何衆生聞吾名號,彼等爲往生我刹,發心並回向諸善根。除被五無間罪及舍法罪障所覆外之一切衆生,彼等甚至十發心,願生我刹,若彼等不能往生,爾時願吾不現前成就無上正等覺菩提果位……”這裏以及前面所說的往生極樂世界之四因,我們要依靠諸如此類的教證生起定解。
若有人認爲:此極樂世界勝過其他淨土,而且所有往生者全部具足總持、等持、神通等無量功德,因此不是聖者不可能往生極樂。
駁斥:既然你承認聖教中所說的“已往生者都具有如是功德等”,那麼爲何不承認聖教中所宣說的往生之因呢?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成就這般極其廣大的功德,這完全是憑借佛陀的願力與智慧力,而不是由衆生各自之力成熟才形成的。
如果有人說:“經典中所說的念誦佛號便可往生淨土等義,是別時意趣(佛說法之四意趣之一,指在余時方能得到利益),其密意是指一旦獲得聖者果位(一地以上)後方可往生。”
駁斥:經中明明說:“僅以念誦佛號便可往生淨土。”雖然有些人念誦佛號死後並不一定立即往生,可是總有一天必定會往生,佛陀所言始終無有欺惑,而有些具足信心的人死後立即得以往生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因此說,死後必定往生的聖言真實不虛。當然也有以密意說成其他時候能往生的。否則,誰能一口咬定說:所有持誦佛號者均可往生等絕對是指他時將成熟之義?因爲人的業力、緣分、根基次第無量無邊,對此佛陀的幻變也無量無邊。以聽聞佛號,也會有死後立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這一點沒有任何理證能夠推翻。
若有人認爲:假設是生起了聖者之證悟的修行人死後能夠立即往生。可是,現在根本沒有見到這些殊勝功德,所以死後也不能馬上往生極樂世界。
駁斥:倘若今生修道中已經現前了聖者的證悟境界或不久即將現前,那麼即使沒有重新加上以聽聞佛號等便能往生這樣事半功倍的其他因,也無疑能夠往生。而這裏,經中明明說:除造五無間罪及舍法罪外,皆可往生,僅聞佛號者,雖有懷疑亦可往生,僅以發清淨心也可往生等等。可見,經中說的是凡夫人聽聞佛號並發願能往生極樂世界,而並沒有說聖者聞佛號發願才能往生。
若有人認爲:經的密意是指凡夫位時以發願的因作爲前提,等到獲得菩薩果位以後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駁斥:如果是這樣,那麼經中爲何說僅以信心、願力便可往生呢?
若有人認爲:“雖然依靠信力願力還不能往生,但是如果生起信心、希求心則逐漸獲得聖者的證悟智…
《淨土教言——開啓信心之佛教明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