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知我們華嚴弟子怎樣才爲開悟?

  不知我們華嚴弟子怎樣才爲開悟?外傳:蕭平實的弟子開悟及明心見性的一大堆,又怎麼認定呢?

  答:那假如剛才那個了解以後就叫開悟,那我們華嚴每一個人都開悟了。

  外傳蕭平實的弟子開悟及明心見性的一大堆,又怎麼認定呢?那要去問蕭平實才知道不是問我。假如你認爲要怎麼樣才算開悟,像前面講的,了解以後就算開悟的話那也算。

  我們這個地方是這樣講,開悟跟明心見性有一些是叫做相似開悟、相似明心見性,就像前面所講的那種情況,那是「相似境界」。譬如說境界在一公裏遠的地方,你現在走了一百公尺,就可以叫做相似境界,因爲你有走就有進步嘛!有一百公尺嘛!那你說沒有成就嗎?他也有成就,成就一百公尺嘛!所以我們說「成就不等于解脫」。

  悟有淺深,你的開悟是悟到一百的,還是悟到五十的不一定啊!有沒有悟到一公裏,那就要看蕭平實先生怎麼樣給他的弟子做定義,我們沒有這樣定義。明心見性也是一樣,有人是把它分開來,有明心不見性的,有見性不明心的,有明心又見性的。像這個都是他們自己的噪聲在做定義,我們不做這樣的區別。

  明心跟見性,一樣不一樣?你留意一下,「心」是名詞、「性」是動詞;「性」是心生叫做性,「心」是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所以叫心,那你說明心還是見性兩個一樣不一樣呢?有的認爲一樣,有的人認爲不一樣,那這個就每一人所講的了,我想這個部份我們不必去強求。

  你依止蕭平實的指導,那你就跟他學,學到真解脫了生死出叁界,至于他的開悟是權說還是實說,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麼定義開悟跟明心見性,這我們不知道。這個名詞在現在這個時代裏,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見解,他從他的見解去做定義給他的弟子們,或者學生們去做這樣的規範,那是他的教學法。

  那麼教學法有方便,有時候爲了鼓勵弟子們說你開悟了,那個開悟也是方便。這個人可能身心殘破意志不堅,爲了鼓勵他,多說幾次他開悟,那也不爲過,可是這只是鼓勵的話。就像我們在叫很多人菩薩,「老菩薩你真是個大菩薩」。我看他恐怕不是菩薩,那只是一個贊美詞,你不要把它當真。「唉唷!人家叫我菩薩,你看看我現在已經是菩薩了!」我看你不要輪回就好了,所以這個裏面情境不同。

  那麼蕭平實那邊的事要問蕭平實,我們不要從這邊去做批判,對他過度的贊美之詞,可能會誤導大衆,對他嚴厲的批判,可能對他不公平,我對他也不了解,不宜在這個地方做批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