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 結文

  

結 文

  

那莫格熱!

  

至尊叁恩德上師,所賜甘露般教言,

  遣除相續惑惱熱,感念大恩祈悲護。

  所得珍寶此人身,較純黃金更稀罕,

  如今倘若不修行,此後怎得如是身?

  相續煩惱盛烈火,加上惡業之幹薪,

  惡友赤風四處起,依此人身亦難得。

  戒律不淨大地上,信心種子已腐爛,

  恭敬苗芽不能生,依此人身亦難得。

  聞法之水未引來,思慧耕耘未具備,

  增進修行穗不生,依此人身亦難得。

  月複一月歲歲去,月亦隨日而流逝,

  人壽不能久存留,臨近到達死主前。

  外敵匪獸恐怖多,內在四大不調合,

  魔障搶奪自性命,人壽難以久存留。

  死主索鏈已備好,今年明年即日中,

  何時套住不一定,放棄長住打算妙。

  且觀喜愛住宅者,爲使房屋不滲漏,

  身語屢屢付辛苦,終無自由棄而去。

  說我珍愛此財物,一針亦不施他人,

  被死主敵帶走時,舍不得中留財去。

  聲稱親友父母恩,不忍抛棄需長處,

  現在死主呼喚時,頻頻目視棄而去。

  說世間事大多數,意義重大而成辦,

  死時毫毛亦必舍,深思此景誠灰心。

  說無空閑修正法,需積財物積福德,

  至于死敵關頭時,我未完事對誰說?

  現今輕視修佛法,注重世間之瑣事,

  今生後世交界處,除善法外未見利。

  若有財物稱富翁,有財無法世間人,

  將受餓鬼饑渴苦,若富爾時當享用。

  無財有法修行人,今生被稱窮乞丐,

  來世多數生善趣,善法富足方有利。

  說離現世之親友,不得和諧之友伴,

  以善法調心相續,聖者僧衆成其友。

  從不念及自死亡,口口聲聲大膽說,

  幫他亡人作超度,不久自己亦離世。

  今生事成稱能人,若降敵匪稱英雄,

  隨意造罪稱智者,顛倒是非紅塵事,

  若加觀察如兒戲,今生受用雖圓滿,

  無自由棄他人享,不善惡業毀滅因,

  造罪怎能算能人?外敵土匪父母性,

  心無憐憫利刃刺,恩將仇報開獄門,

  怎能步入英雄列?從事農商養家人,

  聚集信財養親友,稱世佛法同進行,

  積罪怎能算智者?居于靜處每一日,

  叁門精勤行善法,若說今死亦無悔,

  乃真能人然罕見。煩惱怨敵興起時,

  揮舞悲心安忍刃,若能擯除煩惱敵,

  乃真英雄然罕見。身不放逸依靜處,

  語不放逸唱悲歌,意不放逸修慈悲,

  乃真智者然罕見。相續謹護腰帶松,

  正念知慚衣服落,墮罪原形暴露出,

  破戒裸奔切莫爲。頂需唯一上師飾,

  心間佩悲嘎喔盒,六度項鏈長懸垂,

  若帶此飾最美麗。身雖佩帶珠寶飾,

  然心煩惱濁水染,冒出八法之臭氣,

  諸佛菩薩譴責處。住所故鄉毒樹上,

  相續貪嗔葉繁茂,惡業花開果累累,

  若享斬斷解脫命。故意服用毒物者,

  無智慧人住家鄉,憶念死亡勸己者,

  住于法藏寂靜山。行者岩洞妙宮殿,

  成爲世人應禮處,彼者美名傳十方,

  依此可辨賢劣者。故鄉住宅人所砌,

  靜處岩窟天然成,舒心悅意若相比,

  世間房屋終塌毀,誰人見之亦哀歎,

  修行人之修行房,世人禮繞生信境。

  罪人住于父母家,心積貪嗔惡業中,

  稱我報答父母恩,實將自他抛惡趣。

  誠心修法修行人,抛棄父母不會面,

  修法父母引入道,回報恩德此殊勝。

  于寂靜處而享受,知足少欲無盡藏,

  無有不足乏少名,此乃真實之富翁。

  自無眷仆真舒暢,不護官面真自由,

  無有瑣事真安樂,日夜怎不勤行善?

  妙樹涼蔭利身體,百鳥齊鳴極悅耳,

  野獸起舞真優美,住寂靜處最幸福。

  故鄉增長貪嗔境,青年時代享財物,

  同時積累不善業,老態龍鍾財受用,

  無有主權子孫用,不善罪業留自心,

  最終感受惡趣苦,爾時唯成熟自身,

  子孫不會分擔苦。爲他快樂而勞累,

  痛苦自受之愚者,若細思維以此事,

  毀壞自己今來世。無始以來無論住,

  輪回上下各道中,惡業之力而牽引,

  感受痛苦與不幸,若善觀察輪回處,

  當生厭惡盡力斷,輪回恐怖之深淵,

  昔造罪業果臨頭,能引後世之痛苦,

  永無解脫之時機。自精通造地獄因,

  業因果亦無欺惑,地獄業卒擅分辨,

  善惡之業于此理,若詳分析心顫栗,

  怎能不生畏懼感?僅以自心所思維,

  身體所行語所說,目視造罪墮地獄,

  再叁觀察此身體,積累惡趣罪業因,

  心不堪能似呼喚,地獄痛苦來此者,

  依如惡趣之劣身,積累罪因有何責?

  依此修法善妙身,若積惡業則應呵。

  自獲如此妙身時,應滅集谛業惑因,

  懈怠痛苦火焰上,加上惡業之幹薪,

  煩惱之風所吹動,自身點燃痛苦火,

  自心是否已著魔?自愚無知蒙蔽心,

  著貪嗔魔瘋狂者,已被親友與惡友,

  遊說之酒所迷醉,今成最重之瘋子。

  無始以來所積累,惡業毒海湧心中,

  又再加上求現世,所積罪業池中水,

  自己于己不疼愛,反而自取而毀滅。

  相續煩惱魔加持,在此之前于煩惱,

  所說惟命是從也,肩負效力之重擔,

  亦投煩惱敵足下,言聽計從反愈厲。

  吾等即應從今起,爬至煩惱敵頭上,

  不聽從其所擺布,自己隨意當作主。

  無誤抉擇善與惡,罪惡視爲禍殃後,

  不讓點滴住相續,立即忏悔得清淨。

  善妙功德如意寶,于自相續寶庫中,

  一點一滴而積累,任惑心敵不歡喜!

  善惡地位當調換,苦樂地位當調換,

  今生來世當換位,不積罪業棄痛苦,

  舍棄今生求後世。往昔自心未得樂,

  今以善鈎勾招之,以往所有之惡業,

  今如灰塵向外倒。今現一惑二對治,

  今現二惑八對治,相續盛燃對治火,

  猛加正念之幹薪,今燒對治之烈火,

  煩惱飛蛾敢看否?將被火焚莫近前。

  勸汝迅速去往于,無對治心之暗室。

  今後無有機會來,如我對治之竈前,

  如是行者虎勁歌,寂靜林間中傳出。

  若未逐出煩惱敵,則彼猖狂臥吾心,

  派出妄念之信使,招集惡業之軍隊,

  驅趕善心之民衆,與惑敵戰稱行者。

  自爲煩惱所控製,稱大上師大法師,

  亦非如理修行人。日日夜夜手不離,

  摧毀煩惱對治刃,正知哨兵守崗位,

  精進駿馬需具備。多種對治煩惱刃,

  念無常刃最鋒利,貪心嗔心與癡心,

  煩惱軍官一出現,立即揮起斷其頭。

  摧煩惱敵之兵器,舍棄其一握其二,

  複舍苦苦覓其他,關鍵時刻手空空,

  被煩惱擒遭毆打。無有實修之懦夫,

  不能戰勝煩惱敵,故握一把對治刃,

  與之殊死作搏鬥。行住坐臥一切時,

  當如野獸假寐般,觀察惑敵是否來,

  遠遠出現則備戰,彼勿說近無常刃,

  甚至看亦不敢看。嘎單一脈相傳師,

  至己根本上師間,碎屍萬斷煩惱敵,

  均依利刃無常觀。上師標志即是此,

  切莫舍之推敵衆,棄此它刃無可尋,

  過去未來今出世,所有一切佛佛子,

  亦唯依此無常觀,利刃勝伏四魔衆。

  上師頂上堅頭盔,戒律結實之铠甲,

  善友龐大之軍隊,無常最利之兵刃,

  精進馴良之駿馬,具備此等之士夫,

  縱然魔軍如海湧,無需畏懼輕易勝。

  不離怙主上師尊,無官靠山亦心甘;

  不離道友之軍隊,遠離親友亦心甘;

  不離知足內財産,外無財物亦心甘;

  不離精進好坐騎,無血肉馬亦心甘;

  揮舞無常此兵刃,無鐵小刀亦心甘;

  不離寂靜之聖地,遺棄故鄉亦心甘。

  不住家鄉赴靜林,靜處行者之故鄉;

  棄離長官依上師,上師老父乃法王;

  抛棄親友依法友,道友行者真親人;

  舍棄財物依知足,知足行者之財寶。

  自身受用諸親友,不能常存壞滅法,

  誠心憶念生厭離。心不隨從放逸轉,

  叁門謹慎宮殿中,清清淨淨而安住,

  修行人之好傳記。漸進而修道次第,

  自心每一修法量,尚未真正生起前,

  切莫跨躍而修行,如此速生證相德。

  僅修一次不足夠,當活到老修到老,

  人生百年如一日,堅持不懈而精進。

  具恩上師如意寶,作爲真實佛陀想,

  觀于頂上求加持,觀于心間修淨信,

  日日夜夜恒祈禱。除上師外無他佛,

  諸佛上師之本體,生起信解而祈禱,

  已爲上師所攝受,一切證相自然生。

  珍寶出離菩提心,證悟無二正見義,

  勤修生圓之次第,彼等相輔相成也。

  前前産生後後果,此等互爲不可缺,

  希望精通實修要。實修佛法之心語,

  爲令居靜處行者,心生歡喜而奉獻,

  活佛假名劄嘎我,無修行然通道歌,

  一心喜愛寂靜山,身體遠離諸愦鬧,

  語說靜處之功德,所修之法念無常。

  真實佛陀上師尊,加持相續成法藏,

  加持語言如笛音,加持身體具實義,

  願以教言甘露蜜,速遣衆生惑惱熱,

  令諸有情皆獲得,佛陀四身之果位。

  無修行者之忠告,靜處行人之山法,

  住山不可缺少法,修法根本即此論,

  亦是勤修之助伴,開示善說之上師,

  勸心修法鼓勵者,遣除修法之魔障,

  如理修行需此論。世間法之好武器,

  價值連城此山法,稱贊其爲寶鬘論,

  此串珍珠獻行者,願能歡喜而接納。

  居于寂靜處的所有修行人均需要的這部山法寶鬘論,對于放下今生、依止靜處專心致志實修《菩提道次第廣論》與略論以及大乘之修心竅訣的所有住山修行人在即生中如何才能與法相應的道理,應自己許多舍棄今生的住山弟子再叁誠懇勸請,有劄嘎活佛名稱的羅桑華丹真年劄依據噶當新舊派的諸多大德自然流露的教言,于康區霍庫地方爐霍境內神山處穩固尊勝寺附近遠離世間喧鬧有數百憶念無常、看破今世的瑜伽行者居住的極爲幽靜、極爲神聖的給它山溝處,撰著圓滿。此論由誠信佛法的漢族比丘釋慈氏記錄。以此論典願使佛法如意寶通過講修之方式得以廣泛弘傳、長久住世。

  

  譯于色達喇榮寂靜聖地

  二○○二年十月二十日

  

  

《山法寶鬘論 結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