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找自己的切入點需要花一點時間,所以我從現在開始作實驗,我可能會去試著誦某一部經,或者唸佛號,過一段時間再換一下。那麼我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觸動自己,知道這就是我要的?
答:這個你到時候自然就會知道。像我個人也是這樣,我爲什麼會在華嚴?因爲在叁十幾年前我學佛的時候,經書其實沒有現在普及,我那時候只要找到經本就會認真誦幾次,當然我那時是很認真的搜集經本,有一些是外道的我就不要。
那時候我要找佛經都到一個地方—那時候臺灣只有一個地方,叫做大乘精舍,我都到大乘精舍去請經,請到最後那邊所印的經都被我請光了,而每一本經到我手上就是誦一百零八遍,誦到最後一本經,那時那本已經誦到九十幾遍了,心想:糟糕,這是最後一本了,之後沒經可誦了怎麼辦?那時候突然有一個感覺,應該就是這本,最後一本,我要一直誦到底,所以我就感覺,應該沒有錯了,不然怎麼會最後這一本出來,其他經都不見了?所以我就把這一本誦到底,那本就是普賢行願品。
那既然普賢行願品要誦到底,又發現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所以我就要找四十華嚴,等找到四十華嚴之後,才知道四十華嚴是入法界品,是叁十九品,前面還有叁十八品,于是我就找到八十華嚴。
然後一看,一個四十華嚴和八十華嚴加起來就有一百二十卷,這一百二十卷經文夠大了,要研究這樣一部經要誦一百零八遍,我心想,這工程可大了,這得用一輩子扛到底了,所以我就決定,盡形壽受持這部經。這樣就沒有一下子就誦完的問題了,像十大願王只有一點點而已,但是華嚴經這麼大本,而且這麼大本要盡形壽去持誦的時候,那工程就大了。那這工程要怎麼樣去進行呢?我就用我的習慣,把平常處理事情、做學問的那套本事拿出來,就這樣下了十年的工夫,不然要把華嚴經解決,沒那麼簡單。
所以我那時候發願,第一、拜經,一字一拜,華嚴經我不懂也要拜到懂,那拜一拜就通了。拜這部經我不求速度快,在拜經之前我先誦一遍;然後要拜這一卷的時候,這一卷誦一遍;然後今天要拜的這個量誦一遍,今天拜完了,今天的量再誦一遍;這一卷拜完了,這一卷再誦一遍;這一品拜完了,這一品再誦一遍。
所以這部經被你拜完的時候,基本上你已經誦了五六遍了。而就在這樣高密度、積極進行的同時裏,你內心的翻騰,自然就出來了,所以你要選哪一部經,你自己自然會決定,只要在這範圍裏,你放心,一定會有你的。
像這些菩薩你要念哪一個?你根本不要管它,就都去念,念到最後你就會知道你應該要念哪一個,都不用問別人。問別人是你沒有信心,你都不用問,你自己最後就會知道你要念哪一個,不去管別人念什麼。那一個,其實就是你念起來最能安住的那個就對了。像我們這種發音,念阿彌陀佛是最好的,阿彌陀佛適合我們的音;像西藏人就喜歡念「翁嘛尼呗彌吽」,因爲那個因適合他們,我們要念「翁嘛尼呗彌吽」不一定適合我們,但是念阿彌陀佛一定順的,所以罵人也罵阿彌陀佛,要贊歎也說阿彌陀佛,因爲阿彌陀佛你念得順口,所以你嚇一跳也會說:「唉呀!阿彌陀佛!」如果你改唸觀世音菩薩,你會第一時間叫出「阿彌陀佛」,回過神來才改成「觀世音菩薩」,因爲你那個音對得不順。別說阿彌陀佛了,到時你絕對會「唉唷喂呀」,「唉唷喂呀」就是「阿彌陀佛」的音嘛!轉一個音你就會覺得不順,所以你適合念什麼,它自己自然會跑出來。
有的人就適合念地藏王菩薩,所以念什麼都會變南無地藏王菩薩,你叫他念阿彌陀佛,他還是會念成地藏王菩薩,因爲他念阿彌陀佛就是不順嘛!其實念得順就好。像有同修念佛念一念就老是會念成自己的佛號,那就是他自己的佛號;有的人則是持咒,持一持就是會持到某個特定的句子上,那就是你的了,不用擔心,它自然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