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何謂「空」?

  

何謂「空」?

  

梁乃崇教授

  

佛性的性質是什麼?就是《心經》裏面所提到的:「是諸法空相(應該是「是諸法空性」,不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沒有生起來,也沒有滅掉;既不骯髒,也不清淨;不會增加,也不會滅少,這就是佛性。如果對以上描述「佛性」的這些詞語不太能把握,那麼你可以從「空」的性質去揣摹「佛性」。

  

什麼是「空」?比如說這個房間是空的,我們不會去買一間實心的房子,「空」就是這間房子的特質,因爲房子如果不空,是沒有用的;也沒有人要買一個實心的杯子,因爲空心的杯子才有用,這些都是對「空」的初步解釋。

  

佛經裏面釋迦牟尼佛經常用「虛空」來比喻「空性」;我們注意看一看,這個「虛空」是不是空得很大?因爲它空得夠大,所以整個宇宙都可以放在這個虛空裏面,整個日月星辰全都容納在裏頭,也可以說空得愈徹底,就容納得愈多。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如果很空,就可以吸收很多不同的意見和知識;如果是實心的,不空的,那麼新的意見和學問就裝不進來了。

  

我們就是要從這個心靈裏面的空性下手,假使你體會到了空性,就等于憶持了佛性,因爲佛性是空的。

  

這裏我們特別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一般人把「腦子空空」當作傻瓜,這是錯誤的解釋;因爲心空了才能夠像虛空那樣,把所有的智慧和意見都容納進來。再以「空心的杯子」來說,這個「空」是存在的,而一般人常把「空」講成是根本不存在,這是錯誤的,杯子中間是空心的,這個空心是存在的,但是它的性質就是「空」。

  

所以我們是有「佛性」的,這也就是脫離對「相」的執著,而朝性質上去揣摹。想要體會佛性,就要從這些事情和感覺入手,這是要自己體會的,因爲不管我怎麼講,或是釋迦牟尼佛在佛經裏面怎麼講,這些都是比喻,一定要你自己有所體會,才能真正地把握。

  

大家都很熟悉六祖壇經裏的故事,神秀說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看他不行,所以就托人寫了一個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所表達的就是這個「空」。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

✿ 继续阅读 ▪ 「我」在哪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