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住生心的剖析
梁乃崇教授
日常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有兩種狀況,若不是無住,那就一定是有住了。而要判斷我們的心是不是無住是不容易的,因爲我們全部都在有住,如果哪一天體會到了無住的狀態,有了無住生心的經驗時,你就會判別了;不然就都是在有住的狀態下,而在有住的狀態下想要辨別「我的心是有住?還是無住?」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唯有在能體會什麼是無住生心時,要分辨「有住」與「無住」就又變得不難了。
那麼大家也許會問:「有住生心是不是也是從本明生出來的?」沒錯,是從本明生出來的,但是你已經忘掉本明這一段了。當我們做到無住的時候是什麼情況呢?就是恢複了本明,然後從本明直接生出來,這一生出來就是無住!大家或許又會問:「譬如從『本明』生出『唯物的假設』,這第一段是無住生心;然後由唯物的假設生出『唯物論』,再從『唯物論』生出賺錢之心,這是第二段,則是有住生心了,那麼這賺錢之心,到底是算有住還是無住?」
當第一段(本明生出假設)做到無住生心時,其生出的假設是可以變動的,雖然第二段(賺錢之心)在程序上是有住,但是只要第一段源頭是無住的,而且你也清楚明白的、沒有忘失無住這一段,這樣仍然可以算是無住。這樣的無住雖然在後續的程序上是有住的,但是這後續的有住方式不會鎖定在某一個假設或立場上。因爲從無住那裏生出來的假設或立場是很容易變動的,所以從假設和立場再生出來的唯物論、唯心論、心物合一論……等也可以千變萬化的;而再由這些理論生出來要賺錢的心,當然也是可以變動的,譬如金錢的定義是什麼?如果在第一段就是有住的話,那麼金錢就是一張紙;但是如果第一段是無住,那麼金錢就不會只是一張紙,會有別的成份,所以雖然第二段的過程是有住的,但是結果不同。
無住生心的狀態就是這麼豐富、這麼有彈性,也可以說變成不穩定的狀態,但也可以說很穩定,它是既穩定又不穩定的狀態,它好像很明確但是又很模糊……會呈現出「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金剛經》的「是名……」的狀態。——以上就是無住生心的剖析。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