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要奉獻不要犧牲

  

要奉獻不要犧牲

  

梁乃崇教授

  

大多數的宗教都提出「犧牲奉獻」的觀點,我也非常推崇能夠做到犧牲奉獻的人,認爲這是非常崇高的行爲;但是我一直覺得這個地方有問題,可是又講不出哪裏不對勁。後來看了《夏山學校》這本書,有所感觸,于是我就把它整理得很清楚:奉獻是好的,犧牲是不好的,犧牲加上奉獻也是不好的。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犧牲帶來的是死亡,奉獻帶來的是生機;犧牲帶來的是苦、是毀滅,而奉獻帶來的是成長、是快樂。所以如果我們崇拜犧牲的話,那我們就是在崇拜死亡、歌頌毀滅。

  

我們的文化常常會崇拜犧牲,如果有人爲了救別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大家就會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事實上這會帶來錯誤的訊息:死亡是很崇高的。這是一種苦文化的結果,是一種有病的狀態,所以我不鼓勵大家去作犧牲,同時我也不接受別人的犧牲。我不要你用犧牲的方式來幫助我,如果你是以貢獻的心態來幫助我,那我是很歡迎的;但是如果你是抱著犧牲的精神來做,我不覺得那是偉大的,我覺得那是痛苦的,因爲那樣的精神本身是反生命的。

  

或許會有人問,在打仗的時候總會有爲了救同伴而犧牲個人的情況,那我們是很悲傷的去接受這個事情,對他覺得感謝也覺得抱歉,但是我不會因爲這樣而鼓勵大家都來犧牲,把犧牲變成一種崇高的行爲。

  

我們還可以用這樣的例子來說明:比如說有一對夫妻,他們在讀研究所的時候生了一個小孩子,有了小孩媽媽就不能讀書了,當然媽媽教育小孩子也很認真,可是她一直認爲她爲小孩做了太大的犧牲,像這種狀況也就是一般人所講的犧牲,事實上心是不平的,是不快樂的;但是如果生了小孩,當媽媽的很高興覺得可以照顧小孩成長,這時候她的心態覺得自己是在奉獻,是很快樂的,這兩種心態完全不一樣。

  

所以說,如果父母爲子女好,但他是用犧牲的方式,我就會覺得很難過,我情願不要;但是如果父母親養育我們,他們覺得是在貢獻,然後很快樂的在做這件事,孩子也會很高興,不然的話真的是會讓人難過的,我們爲什麼要鼓勵這種讓人難過的事情呢?這種難過你沒有仔細去審查是不會發現的,但如果你發現了,你就會覺得:我好對不起父母!如果是我的話,我就會拒絕別人爲我的犧牲,因爲這不是一樁好事!所以我是贊成奉獻;但不贊成犧牲。

  

同樣的一件事情,若采取不同的看法,其結論就會不同,所以采取奉獻的心情去做事情,和采取犧牲的心情去做事情,做的事情可能是一樣的,可是做出來的結果絕對不一樣﹗因此我們要透過自我的檢討,把那種犧牲的心情轉化成奉獻的心情,這樣的轉化就是「莊嚴」,如果不懂得這樣轉化就是不懂得「莊嚴」。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