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清淨行」

  

生活中的「清淨行」

  

梁乃崇教授

  

《華嚴經》淨行品中列舉了很多例子,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不管是遇見好的或不好的事情,該怎麼去應對:像

  

「大小便時,當願衆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希望大家舍棄貪、瞋、癡,有罪的東西也把它丟掉。

  

「事訖就水,當願衆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他們那時候沒有衛生紙,而是用水洗的,洗幹淨了,這時又順勢希望大家迅速往出世法前進。

  

「洗滌形穢,當願衆生,清靜調柔,畢竟無垢」、「以水盥掌,當願衆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連用水洗手,都要有一個想法——希望大家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見歡樂人」怎麼想?「當願衆生,長得安樂,樂供養佛」;「見苦惱人」又怎麼反應?「當願衆生,獲根本智,滅除衆苦」。看到有病的人,「當願衆生,知身空寂,離乖诤法」;看到無病的人,「當願衆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見端正人——希望大家信佛菩薩;見醜陋人——希望大家不樂惡事。如果把這兩個希望調換過來,就不恰當,就不對了。看見一個會報恩、感恩的人——希望大家能知佛菩薩的恩德;碰見一個忘恩負義的人——希望大家對于一個做壞事的人,不加報複。

  

其他還有:「見不舍人」,佛托缽時,見人不願意把食物施給祂時,祂會「當願衆生,常不舍離,勝功德法」——希望大家不舍勝功德法。很多人看見不肯舍的人會想:這個人好小氣,詛咒他不會發財,而佛陀則是凡事都往好的方向去想;「見能舍人」,佛托缽時,看見願意把食物施給祂的人時,祂就「當願衆生,永得舍離,叁惡道苦」——希望大家離叁惡道苦;「若見空缽」,碗缽空了,沒飯吃了,祂就「當願衆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希望大家空無煩惱;「若見滿缽」,祂就「當願衆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滿缽時,就希望大家具足一切善法。看到好事時,就不去講空和無;而是說:很殊勝、很好!見有羞恥心的人,「當願衆生,具慚恥心,藏護諸根」——希望大家有羞恥心,保護自己;見沒有羞恥心的人,「當願衆生,舍離無慚,住大慈道」——希望大家舍離無恥,有慈悲心;「得柔軟食」,「當願衆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希望大家具有大悲心、柔軟心;「得粗澀食」,「當願衆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希望大家心無染著、棄絕世間貪愛。

  

很多人問:在煩忙的日常生活當中怎麼修清淨心?並不是在生活中遇到好事情才叫「清淨」;而是面對事情時,端看你的反應適不適當罷了,而適當就是清淨。我們世間人常是糊裏糊塗的,遇到事情,反應常不適當,有《華嚴經》淨行品這麼多的例子,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所謂「清淨行」就是要順著當時的狀況,做最適當的反應,那個反應是樂觀的、向上的、有建設性的,而且超越了貪、瞋、癡。

  

經文中的例子還是不夠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還需要自己找方法真正地去實踐,這和怎麼打坐、觀想、持咒、誦經都沒有關系。事實上,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許許多多的事情,我們適時做出正確的反應就是在修清淨心。例如看見一個怒氣很重的人,希望能找出正義之事讓他發揮;一個有瞋恨的人,就希望他能夠「見義勇爲」,就是順著他的瞋恨,化做勇敢的心來做「見義勇爲」的事情。只要把那個力量轉一下,就變成建設性的力量了。

  

資料整理-憶玫、滿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