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儒家文化的比較
梁乃崇教授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我們的教育也一向是以儒家思想爲根本,而大家現在正走在修行的路上,有時候會覺得佛教所講的義理和儒家思想好像是不合的,甚至是矛盾的。
儒家文化到底合不合佛法?我發覺這兩個系統是完全不一樣的,唐朝韓愈曾寫過一篇文章叫「辟佛」,指責佛教無君、無父!從中國儒家的觀點來看,不孝有叁無後爲大,那麼出家就是最大的不孝;而且出家之後何止無君、無父而已,甚至還無夫妻、無兒女——五倫中只剩朋友一倫。所以佛教和儒家二者是非常不同的系統。
這種文化上、觀念上的沖突,解了嗎?臺中曾有一位李炳南老居士,他的弟子就是淨空法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孔子的侍奉官的秘書,所以他是儒家的代表啊!另一方面,他又極力推廣佛法,主張把儒家的忠、孝融進他的佛法裏。但是他沒有解釋出家後的孝道問題,他說:出家可以度很多衆生,這就是大孝,所以孝順父母的孝道就可以不遵守,可以不拘小節。這種說法是從佛法的角度去看;如果從儒家的角度去看,這是不通的。佛法目前雖然已經生存在儒家的社會裏,而且兩個觀念已經共存在一起;但是大家常常可以看到,如果有哪一家的子女要出家,家庭裏就會有不小的沖突。所以嚴格講起來,這個問題沒有真的解掉,只是硬把他們湊在一起,這樣的作法不夠究竟,沒有達到「了義」的境地,只是一種勉強的作法。
關于這一點,我的師父華藏上師的做法是改變佛法對「出家」的定義:「出家」是出叁界!原來「出家」的定義是指剃光頭,穿袈裟,離開家庭,跑到廟裏面去住。其實「家」和「廟」都是房子,只不過那個房子叫「廟」,這個房子叫「家」而已啊!他不要這個定義,他定義「出家」是出叁界,是心靈出離叁界;而不是身體離開家庭,到廟裏去住。用這個定義,就不在乎是居士還是和尚、尼姑,都可以出叁界。那就沒有孝不孝的問題,因此跟儒家就沒有沖突了,這樣才真的化解矛盾。
再說到佛法的五依法,第一個就是「依法不依人」;而儒家所采取的是依人,兩者是相反的。這個沖突,我們又怎麼去解呢?我們發覺儒家的倫理文化在實踐時有很多不妥的地方,譬如說:儒家提倡臣子要效忠國君,子女要孝順父母,但是遇到皇帝是昏君,或父母真的很爛,那該怎麼辦呢?遇到這種情形儒家就沒辦法,不能解,很僵化。但這種情形大乘佛法是可以化解的:首先「依法不依人」,這裏的「人」代表一個我相,我相就是假我,我們當然不要依這個假我,要依法;接下來「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到第五個「依能知能覺,不依被知被覺」,這裏的「能知能覺」是什麼?是真我,真我就是純粹的能知能覺。照五依法皈依到最後,依的是真我;而儒家依的只是假我。依「真我」,就是回到「人」本主義,而且是「佛」本主義!這樣做,不但化解了佛法與儒家文化的沖突,而且還把儒家文化提升了。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爲何儒家後來會出現那麼多問題?因爲儒家重視的五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多著重在對外的關系;而本來面目這邊沒被彰顯,所以內心會不安、不踏實,才會想向外去框別人,求確認、確認再確認,以便肯定自己、安定自己。
而且即使後來我們不做向外框人的事了,問題還是沒解決,主要原因就是內心不安!如果能讓自己的內心安了,就根本不需對外求確認,也不需要去綁人、框人了。因爲在源頭的本來面目沒有證到,內心不得安甯,只要一證到,心就安了;心安了以後,就不需要執著、執著再執著,確定、確定再確定了。
我們要藉修行體驗心安了以後的心靈運作方式,心安了就可以接受不定法,也就是接受不定、不定再不定,放了、放了再放了。面對不安不定,能甘之如饴。一旦悟了本來面目,一切本自具足,你的心才會安下來,這些問題就都沒有了。
(摘錄整自2004年3月8日共修)
關鍵字:本來面目 儒家 修行 五倫 佛法 五依法 「人」本主義 「佛」本主義 假我 真我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能知能覺,不依被知被覺 出家 韓愈 「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