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愛見大悲」及愛的四個層次

  

「愛見大悲」及愛的四個層次

  

梁乃崇教授

  我們佛教對于「愛」這個字很困惑,不敢用,經常把它歸爲不好的;而把「悲」這個字歸爲好的。《維摩诘經》〈文殊師利問疾品〉中講的「大悲」和所謂的「大愛」是一樣的東西,事實上用「大愛」來表示還比較貼切、比較恰當;可是佛教碰到「愛」這個字就不敢用,都改用「悲」字。這是佛教界人士的心理障礙,也是修行上的障礙。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障礙存在,就表示他本身是被捆綁的,他的心靈一碰到愛的概念、或心情時,他的心是被捆綁的、不自由的。佛經裏到處都呈現這個問題。當然我不知道,在原始的梵文經典裏是否有這個問題?是不是經過翻譯以後才出現這個問題的﹖這一點我不是很清楚,或許在梵文那個階段就已經有這個問題存在了,只是問題還沒這麼嚴重;不過等到翻譯成中文後,這個問題就更嚴重、更強化了。

  我要補充說明的是:可以把「愛見大悲」改成「愛見之愛」,愛見的意思是有愛的見解,所以「愛見之愛」就是有愛的見解的愛。

  現在就從「凡夫所了解的愛是什麼」這個地方開始講起,凡夫對愛的見解如下:愛與恨可以互相轉換的;愛與恨是有對象的;而且對象是有選擇的。也就是碰到某一個對象,他可以去愛;而換成另外一個對象,他就不能愛。或者他愛某一個對象,可是這個對象不接受他,他就轉成恨了。同一個對象,可以從愛變成恨,或從恨一下子轉換成愛。這就是凡夫所懂得的愛。

  第二層次的愛:愛和恨沒有特定的對象,可以愛所有的對象,不限定只有哪些人才能愛,哪些不能愛,而是對所有的對象都能愛。這樣子的愛,就是一般所講的「博愛」、「大愛」。這種愛,比前面的那種愛高一等。這種愛比較不會轉換成怨恨,有時還是會轉,只是沒有第一種轉得那麼快、那麼容易,但還是會轉。當然博愛還是一種見解。這第二種愛,雖然對象是不限定的,而是普遍平等的對待,但還是有分別。有什麼分別呢﹖雖然對象的選擇沒有了,但是仍有愛與被愛的分別。

  第叁層次的愛:沒有愛和被愛的分別。愛就只是愛,沒有所謂的愛或被愛的差異了。這時,愛與恨的轉換也不存在了,因爲要有怨恨的話,一定要有分別存在,如果愛與被愛的分別不存在了,愛要轉換成恨,就轉不過來了。所以這時候的愛,純粹就是愛,連愛與被愛的分別都不存在了,這應該可以算是純粹的大愛了。因爲這時候,愛沒有內外之見了;沒有內外之見的愛,但是還是有愛,應該接近維摩诘所說的「不爲愛見所覆」的大愛了。

  到這個層次是不是最高了﹖還不是,最高的愛是空的,真正的大愛就是大空!套《金剛經》的說法,就是「大愛即非大愛」,這樣才是完全「不爲愛見所覆」!

  我們講了四個層次的愛,最淺的一層愛,是愛恨交換的愛;第二個層次的愛,是有愛與被愛分別的愛;第叁個層次的愛,是消除了愛與被愛的分別,成爲無分別的愛;最深層次的愛是空的,連愛這個意念、這個心都沒有的愛,沒有愛的愛,是空的。最深層次的愛,才是完全沒有愛見所覆,不然多少都有所覆,像第叁個層次的愛,還是有一點愛見。只有最後一個層次的愛,是一點點愛見都沒有。因爲超越了思惟,超越了思議,超越了意識心,才能「無見」!才沒有見解、觀念的執著與束縛!(摘錄自《維摩诘經》〈文殊問疾品〉)(滿妹整理)

  關鍵字:愛見大悲 愛的四個層次 維摩诘經 大悲 大愛 愛恨交換 分別 空 無見 愛見之愛

✿ 继续阅读 ▪ 擁有真愛的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