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自有法
梁乃崇教授
一般佛教中常說到要「破」我相、「破」我執,爲什麼我們要把自己弄得支離破碎?我們不要「破」我相,而是要「超越」我相,要讓我相健全而且成熟。
所謂健全就是要把自己弄得清清楚楚,而不健全就是因爲你在破我相,因爲你要摧殘它、否定它,把身體弄得殘破不堪!
執著于我相、放不掉我執,常是因爲自我意識太強,只要用超越的方式,就能把自我意識太強的問題解掉了。而現在一般佛教界教人的方式是:自我意識太強,就把它否定或減弱。這樣的方式是可以把自我意識減弱,但是沒有辦法超越,因爲問題還是存在,只不過從自我意識強變成一個殘破、衰弱不堪的自我,並沒有脫離自我的問題。其實兩者比較起來,自我意識強的自我還是比衰敗的自我要好,所以真正要解決自我的問題,是要超越我相,進入人相,一旦進入人相,自我的問題就解決了。
可是一個自我殘破、衰弱不堪的人,即便超越我相進入人相,那個人相也是破敗的。譬如說,我相健全的父母,他會站得起來,不會軟弱,會擔當起責任去照顧兒女;如果做父母的我相不健全,那麼照顧兒女時會擔不起來的,可是他又不得不擔起來。兒女還小的時候,問題還不易現出來,可是一旦兒女長大成人,而做父母的也老了,若還是不健全,此時會現出即使過去他沒有負起養兒育女的責任,可是他會要求兒女孝順他。這種人就是我相不健全,因爲他的我相是殘破的,不堅強、成熟,所以要他挑起責任來,他不行、他擔當不了;而有利益時,他又不肯放棄。所以我們看很多人很不成器,那種人就是我相不夠堅強、成熟,如果他的我相夠堅強、成熟,他就能負起責任,說話會算話,這才是健全的。
或許有人會問:我們生活在群體之中,如何讓自己的我相和別人的我相融合而不沖突?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重點在于厘清自己的價值觀。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把自己的價值觀整理清楚,要清楚和家人、親友該采取什麼樣的態度相互對待?
像現在家庭的小孩到底要怎麼樣孝順父母?大人要如何慈愛子女?兒女在家裏要如何定位?父母又要如何定位?這樣定位時就會牽涉到父母和兒女之間的權利、義務問題,這個問題每一個文化是不同的:像中國傳統的文化裏,父親任何的東西都願意讓兒女去繼承,因爲兒女會孝順父母,所以兒女繼承父母的東西也是天經地義的;不只是繼承財産而已,就是連債務也要繼承——父債子還。但是這個觀念在西方就不太成立,他們是一個一個的個體,父母的東西可以給兒女也可以不給。我們的社會有中國傳統的觀念,也接受西方這樣的觀念,所以現代人內在就有文化沖突,這個文化沖突怎麼辦?這對我們修行者而言是要把它清理出來的,這價值觀清理的過程就叫做「正念」,就是整理出正確的觀念。同一件事情你有兩套沖突的觀念,那這個觀念就已經在分叉了、沖突了、不正確了,所以就需要整理,這也是我們修行的一項工作。
當然整理時也不是我們做一個思想家,專門整理內心的價值觀,因爲這樣做不切實際;我們在做的時候就是要直接面對問題,如果家庭裏面出現了問題,那麼我們就「以境驗心」,找出問題的症結。
每一個人在修行時會面對許多不同的問題,當我們面對問題時,問題就是「境」,可以拿來檢驗我們的、別人的心裏有什麼問題,找出來以後再把問題解決,這就是在修心,就是在成熟自我,進而可以超越我相,而不必讓自己支離破碎。
(摘錄整理自2002年12月1日連線法會)(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以境驗心 健全我相 超越我相 破我相 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