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修行之5:有貢獻,才有報酬

  

生活修行之5

  

有貢獻,才有報酬

  

梁乃崇教授

  多數人都會有想要「不勞而獲」的心理,因爲「不勞而獲」輕松的就可以獲得財富,像是中了彩券、得到遺産等等。

  仔細檢討這個問題,如果想要接受「不勞而獲」,你的心就是處在一種「貪」的狀況。爲什麼呢?因爲在這樣輕松就得到財富的過程中,你並沒有爲他人做什麼事情,所以並沒有什麼貢獻。接受「不勞而獲」只能讓貪心滿足,但卻不能因而獲得別人的肯定和尊敬。因爲不勞而獲不能滿足被肯定的需要,只能帶給人貪心上的滿足,而這種滿足是有不安的成份在。

  我們的社會裏面就有太多這種不勞而獲的誘惑,或者是活動。有了這麼多這類活動,所以就養了一幫人對這個社會一點貢獻也沒有,而他們卻又從社會中獲取了很多資源,那麼這個社會就要負擔這些資源,這是資本主義社會裏無法避免的缺陷。

  我們可以在宗教上、在道德上對自己有一種期許,如果這種期許的風氣被帶動的話,也可以讓這個問題減到最低程度。像唐代禅宗大德百丈禅師就倡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禅師雖然年紀非常大了,但仍然堅持每天要去工作,他不工作就不吃飯。後來他的徒弟把他的鋤頭藏起來,想讓他休息。他找不到鋤頭,沒有辦法耕作,就不肯吃飯;後來他的徒弟沒有辦法,只好把鋤頭拿給他。

  百丈禅師的態度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貢獻,就不願得到報酬;有了貢獻,才願收取報酬。這樣的態度本身非常健康,不會造成不良的副作用。也惟有具備這種正確的態度,人在追求財富、追求改善生活的過程裏,才會生活得非常踏實,而不會有因貪心而導致不平、不安和不滿足的狀況。

  (摘錄整理自1991年6月12日圓覺通訊第二十四期)(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貢獻報酬不勞而獲貪百丈禅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