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修行之9:
隨喜化解嫉妒
梁乃崇教授
什麼是「嫉妒」?嫉妒是從「比較」與「計較」之後産生的,因爲比較和計較之後,覺得自己不足,然後産生無力感,接著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自己會覺得很悲傷、不平、遺憾;另外一種反應就會對外,表現出他的攻擊性、不滿足,也就是嫉妒。
分析嫉妒背後的心理狀態會有叁種情形,一個是當別人的美好出現在我面前時,如果我會嫉妒,那是因爲他的美好提醒了自己的不足、不好;另外一個情形是自己心裏有「位置只有一個」的奇怪假設,所以當老師稱贊某甲很優秀時,心裏産生嫉妒的原因是以爲老師心裏放了某甲,就放不下我;第叁個情況是「我是不足、不夠的」,就像人家有錢,而我沒有錢,我就嫉妒她,或像是別人很漂亮,而我不漂亮,我就嫉妒他。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嫉妒最大的問題是見不得別人好,別人好心理就不平衡。跟「慢」正好相反,「慢」是自以爲自己比別人好。當然「別人比我好」是我要在乎的項目,不是我在乎的項目就不會嫉妒。
消除的方法,佛經裏面有,就是隨喜,與有榮焉。所以隨喜是佛教鼓勵的方式,叫「隨喜功德」,就像有人修行修得很好,不是嫉妒他,而是:「哇!你修得那麼好,我認識修得那麼好的人!真是與有榮焉。」所以只要隨喜,嫉妒就會化解。
《華嚴經》文殊如來的淨行品,凡看到不好的都做正面思考,從好的方面去想就是一種隨喜。淨行品當然更積極,他把不好的都變成好的來想,這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對治嫉妒的方法。
(摘整理自2003年12月7日連線法會)(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嫉妒 隨喜 華嚴經 文殊如來 淨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