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性之16:發願大小要依自己能力而定
梁乃崇教授
大家會想:我們是不是要發大一點的願?是不是要發得很徹底?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像發誓一樣,一定要做到,如果沒有做到,就誓不成佛。我們是不是也要發像阿彌陀佛那樣的願?
對我而言,我覺得發願事小,實踐事大,一時興起發一發大願,很多人都會,但是發了以後會不會做?有沒有做到?那才是問題。像阿彌陀佛發這麼大的願,我覺得對我們一般修行人並不合適,阿彌陀佛可以發這麼大的願,因爲祂具有的背景、條件不同,因爲當時,祂是已經准備要成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祂已經是十一地、十二地的水准,接著要修十叁地了。
阿彌陀佛發的這個願,對衆生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但是如果你看到他發一個這麼大的願,所以你也要像祂一樣發那麼大的願,我想還是該先秤秤自己的斤兩,了解自己現在在什麼階段,才不會不得體。如果自己的斤兩根本不夠,即使發了也只不過在吹牛而已,這就沒什麼意義了。
我們發出來的願,就是要自己做得到的才合適。所以我也曾說過:「發願就是希望好一點」。在不同的程度、背景之下就有不同的好一點,你在不同的水准,就有不同的好一點的願望,所以我提出來的這一個說法,適合各種不同的程度,即使到了阿彌陀佛要發這麼大的四十八願,對祂那個程度來講,也不過是更好一點。
在各種狀況之下,都可以希望自己更好一點,只要這樣我們就可以進步了。有了求好之心,那我們就把求好的心具體化,就會變成發願。所以發願只不過是把我們內心求好的心具體化。
像這樣的事,甚至在企業裏也可以用到,這個企業要進步,領導人就一定會定出願景,然後才會凝聚大家的心力。這個願景都是要求好,他只是把這個求好的心更具體化。我們佛教修行的發願,跟企業在運作時需要有願景是類似的,其基本運作的動作是一致的。(摘錄整理自2003年11月2日連線法會)(憶玫、滿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