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知的都不是」也是在「借力使力」
梁乃崇教授
「被知的都不是」也是一種「借力使力」的修行方法。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體悟「能知」,然而,要怎麼才能做到呢?鑽研佛經、向人請教,費盡千辛萬苦、四處追尋,但無論怎麼追,追了叁大阿增祇劫也無法得到。爲什麼呢?因爲不管怎麼鑽研、怎麼探究,那些都是「被知的」,連釋迦牟尼佛對你而言也是被知的。所以,即使你花再多的力氣,結果仍然注定是追不到。
「被知的」當然不是你的「真心」,那個能追的才是嘛!只要回頭,一下就出來了。從這裏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只要是「被知的」,就不是「本來面目」;「能知」才是!「能知」根本一直都在,而你就是不知道!
談到這裏,大家也許會有一個問題:既然「被知的都不是真心」那我們爲什麼還要「觀想」呢?「觀想」不也是「被知的」嗎?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爲人們張眼、閉眼,所有的起心動念和行動,都在被知的相之中,你們無法一下子就從完全被知的狀態裏脫離出來,因爲這是不容易的。所以,只好從十分具相的階段,練習退到稍微離相的狀態,慢慢一步步往後退。
我曾說過修行是有一些指標的,那些指標也都是「被知的」,它們的出現只是告訴你,你已經愈來愈靠近「能知」了。整個「被知」的系統是很複雜的,要完全脫離是很難的。「世界」、「身體」、「識心」就是「被知系統」叁個略分的層次。當你能脫開「世界」、進入「身體」的框架,稍微靠近「識心」,就會有一個指標出來;再往後面趨近一點,便又會有另一個指標出來……直到最後完全脫離「被知」,就是入了「解脫門」。從「十二因緣」來看,就是破了「無明殼」,這才算是脫離了被知的範疇。
然而,那些修行的指標,也都是「被知的」。有些修行人出現一些指標以後,就自覺得高人一等,甚至是修成了。指標出現時,若認知爲「有進步」,這樣是正確的;若自以爲修成了,那就有問題。因爲各種境界都是被知的,「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只要一著相,馬上著魔,你就有麻煩了;如果不做聖解,只把它當作是「善境界」,那才不會出問題。
關于修行,大家最終的疑問:我如何知道自己修成了沒?有沒有修成,自己無法知道,我們只能知道是否進步了。入「解脫門」是十一地菩薩的指標,我們可不可以自己心想:我修到十一地了!不可以!唯有當十方一切十一地菩薩前來向你恭賀,那你才是修到十一地了;如果只有幾位來,那還不行!如果十一地菩薩說你是佛,別高興,你仍然只是十一地;只有十方一切十叁地菩薩來恭賀時,你才算修成。如果十方一切羅漢前來恭賀你,那你就是修成羅漢;如果十方一切衆生前來恭賀你成佛了,那你就是衆生。有沒有修成、修到什麼程度,不是你的事,是別人的事。師父頂多也只是能夠指出你到了什麼境界,也不能證明你就是修成了什麼。
爲什麼指標境界出現了,還不算修成了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到美國遊曆了一下,就會有美國籍嗎?
以上所說,是替所有的修行人解除了一個煩惱,省得你四處找人印證。不用自己操心了,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多麼簡單啊!(摘錄整理自20050502共修)(莉華、滿妹整理)
關鍵字:被知 真心 本來面目 能知 觀想 指標 世界 身體 識心 著相 聖解 善境界 解脫門 羅漢 菩薩 十一地 煩惱 印證 耕耘 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