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神話撫定心靈的不安
梁乃崇教授
世界是修行的舞臺,如果沒有了舞臺,就無法修行了。
地球上的物種,演化了數十億年,由原先的粗略,變成今天如此的豐富與複雜。生命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身體在演化,心靈也是——宇宙所有的心靈,都在參與一場生命演化的大戲。
如果,我們不知道生命背後,有這麼精彩的流變與如此深厚的累積;誤以爲存在,只是破碎與片段的浮光掠影,你會有興趣玩這場人生之夢嗎?
受現代教育的人們,一生的經曆從出生到死亡,就像公式一樣,都是同一個模子打造出來的:讀書、考試、畢業、做事、賺錢、結婚、生子,而後功成名就。然而,就在獲得如雷的掌聲、衆人欣羨的目光之時,心底深處卻飄蕩著一股惆怅與疑惑:我辛辛苦苦、打拼奮鬥了一生,究竟是爲了什麼?很多五十幾歲的成功人士都有這樣的問題出現,更何況是那些沒有成功的人們?
所有的茫然,都是由于遺失了心中的那一幅藍圖。神話故事,可以牽引我們找回自己心中的那份指引。人們心底深處那莫名的焦慮與憂愁,是無法由膚淺的嬉戲和歡愉來消弭的;只有神話與宗教,可以撫慰及安定人們心中的那份飄浮。
所有的神話,都脫離不了宗教,這兩者有密切的關聯。人類數千年來遺留下來的這麼多的神話故事,我覺得大乘佛教所揭示的心靈發展藍圖是最好的,因爲它可以含納所有其它文化的神話;而其它宗教,往往局限一隅,並且排斥異己。我想,「包容」是比「除異」更爲健康的選擇。
臺灣兩個世代,呈現了有所差距的生命穩定度。我認爲造成此種情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現代文化被傾向「唯物主義」的科學所主導,他們排斥、貶抑宗教,認爲那是迷信的行爲,所以將一些 「沒有意義」的神話故事,從教育體系中剔除了。這就是爲什麼臺灣社會四十歲以下的年齡層,年齡愈小,精神心靈愈是空虛、迷惘的原因;而四十歲以上的人,雖然沒有太多上學讀書的機會,但是很多故事資源仍在整個民間百姓的口耳相傳,所以他們的心靈是有更穩定的支撐的。(摘錄整理自20050905共修)(莉華、滿妹整理)
關鍵字:世界 修行 地球 物種 演化 身體 心靈 宇宙 生命 神話 宗教 迷信 大乘佛教 包容 除異 唯物主義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