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的「求真求實」
梁乃崇教授
我之所以講「追根究柢、求真求實」這個主題,是因爲我兒子買了一本書借我看,書名是《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我看了其中一堂課,發現王永慶就是具有「追根究柢、求真求實」的精神,事業才會如此成功。
作者的父親與王永慶是同時代的人,前者能說英、日、國、閩南、客家多種語言,是臺灣中部的大木材商人;後者,只有小學畢業,以米店起家,後來也做了木材商人。就在作者以預官身份即將入伍時,父親的事業破産了,但王永慶卻成了成功的木材商。父親平時待人慈善和藹,人際關系頗佳,爲什麼會失敗呢?作者探詢父親,父親自己以爲是被高利貸壓垮了;但作者認爲必有其他原因。他爲了找出父親失敗的原因,所以開始研究王永慶,最後,歸納出王永慶成功的原因──追根究柢、求真求實!而這個精神,是作者的父親望塵莫及的。
作者舉了一個實例:當時,木材商人是怎麼做生意的呢?林務局在山上,有一個大水池,將可以標售的木材泡在其中,以免木材因風幹而迸裂。水池中的木材,大小、粗細、品種,真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針葉木生長于高山,價格較貴;闊葉樹生于低海拔,價格便宜。一大池的木頭,開放給大家去估價,以標價高者得標。價格的估算是很重要的,如果高估了,必然賠錢;如果低估了,就一定標不到貨。平時,所有的木材商人是怎麼估價的呢?大夥拿著竹竿,撥動池裏的木頭,約略地看看品種、算算數量,然後就進行估價了。
有一回,王永慶得標了,他寫的價格很高,大家都以爲他一定完蛋;沒想到,這次他竟然賺了很多錢。原來,他在寫標單的前一天晚上,就泡在水池裏,一根一根地點算那些木頭,不但精算數量,而且也確定了品類,知道那些都是好木材,所以算出了最理想的標價。
拿著竹竿挑視池裏的木材,其實已經是「求真求實」;而跳入池中逐一檢視,更是「求真求實」,只是,兩者求真的程度實有不同。
王永慶年輕時,就是這樣子在做事業。世間事,我也是一個「求真求實」的人,不過,沒有像王永慶這麼厲害。我如果做木材商,大概也是拿著竿子挑一挑而已。不過,在佛法修行方面,還有某些世間事,我那「求真求實」的深度,也是很少有人能夠跟得上的。
嚴格來講,任何事情想要成功,不論出世修行、入世賺錢,全都一樣──追根究柢、求真求實是必要條件;而成就的大小,則是視「求真求實」的程度而定,就這麼一個規則而已。(摘錄整理自20060529周一共修)(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王永慶 追根究柢 求真求實 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 木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