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與微觀各具所長
(梁師校閱《楞嚴經》的心得)
梁乃崇教授
我們常說「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宏觀與微觀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理解事情,各有特色。以我對自己的了解:我可以把事情想得很大、很開闊,但有一個缺點──細節照顧不到;如果無法照顧到細節,那麼事情實際的執行就會有些困難。有些人不同,他們會把細節照顧得很周到,但這樣也是有缺點──明察秋亳,不見輿薪。而不論宏觀或微觀,重要的是最終都要把事情看得清楚明白。
前陣子我將《楞嚴經》稿子拿出來修改,讓我對宏觀重簡要與微觀重精密兩種不同的態度,有更深入的體會。
當年講《楞嚴經》時,就已經注意到這部經典的背景,是釋迦牟尼佛講給阿難聽的。阿難的識心是非常聰明靈活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也用類似阿難識心的運作方式,來爲他說法。
一般人看這部經典,絕大多數都是昏頭轉向的;我剛開始接觸時,也是如此:每一個字都有把它查清楚,但將它們拼成一個句子後,卻不知所雲。雖然不懂,還是硬著頭皮看下去,怎麼看呢?我選的《楞嚴經》的版本,總共十卷,我下定決心,第一卷看不懂,就不進行下一卷!結果呢,第一頁就看不懂了;不僅第一頁不懂,第一卷從頭到尾都不知道它在說什麼。雖然不明白,但我還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把整卷讀完;讀完了,好像沒讀一樣,很是泄氣;無可奈何,先把它放在一邊,等想到了,再拿出來看。就這樣,前前後後總共看了十遍,結果,沒有一次弄懂過。
後來,跟著祖師學佛、修心法、請他灌頂,其實,他也沒有講什麼道理,就是傳了一個法給我。我回家照著法本修,修了半年之後,有一天心血來潮,又把《楞嚴經》拿起來看。起先,已經有「還是不會懂」的心理准備了,沒想到,這回好神奇,勢如破竹,一卷接著一卷,全部十卷,從頭到尾,如「輕舟已過萬重山」般,一口氣全部讀完了。讀的時候,就覺得很清楚,他講什麼,我都知道啊!
以前之所以讀不懂,我覺得真正的問題,是因爲一個關鍵的觀念沒有獲得澄清,那就是「人到底有沒有自性?」這個問題,當有機會和祖師見面時,便請問他,祖師的回答是:「有啊!我所教的就是『自性法門』,如果沒有『自性』,那怎麼叫做『自性法門』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很清楚的。這個地方一旦弄懂了之後,讀經的障礙便一掃而空了。
其實,在看《楞嚴經》之前,我就懂了「能所」——「能知與被知」的關系;以及「真正的能知,是不可以被知的」這個要點。「能知」的性質,就是能夠知道;它不能被講,只要被講,「被講的那個」就不是「能知」,而是另有一個「能知」在講它。而「被知」的性質呢,就是可以被「能知」知道。
這些內容,我在「初階班」的課程都有講,大家也都懂,不會覺得太困難。我將「能知/被知」做了清楚的區分:純粹的「能知」、純粹的「被知」,還有「能知」與「被知」的混合區。如果這個觀念弄清楚了,看《楞嚴經》也就容易了,因爲《楞嚴經》〈七處征心〉這個部分,從頭到尾都在講「能知/被知」。
我說的「能知/被知」,大家都覺得不困難;但真要你們去讀《楞嚴經》,恐怕還是會一個頭兩個大。
人們都覺得《楞嚴經》很有學問;而我講的則是沒學問,因爲我講的東西太簡單了。曾有某位教授半開玩笑說:當老師不能把東西講得太清楚,如果講得太清楚,學生就不會佩服你,因爲那顯得太容易了;如果你把它講得很深奧、很複雜,學生就會覺得你好有學問。
但是大家再仔細想想自己一路以來的學習過程,真的是愈難學的就愈有學問嗎?(摘錄整理自20060529周一共修)(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宏觀 微觀 楞嚴經 釋迦牟尼佛 阿難 識心 自性 能所 能知 被知 七處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