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也有獨立的心靈
梁乃崇教授
現代醫學非常進步,對身體細胞有精細的研究,但事實上這種以科學爲立場所提出的對細胞的探究與認識是偏頗的。
我們體內的細胞也是有自性、識心和物質身體的,一般人只注意到細胞的物質部份。十九世紀,法國的巴斯德利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菌;之後,人們才有了細菌的概念,並漸漸認識人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的。
以前,我們也知道身體內的細菌、細胞,特別是紅血球、白血球,是有獨立的生命的──換句話說,他們也是有靈魂的。而這樣的說法,還是比較籠統;最近,我們對這個觀念有了更爲精確的敘述──細胞是有自性、識心和物質身體的,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性、識心和物質身體一樣。
雖然,我們知道細胞也有獨立的心靈,但這停留在「看法」上,並沒有落實在生活中去應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還是受到唯物論所架構的文化體系所主導。巴斯德等人發現了細胞和細菌,並且發展出一套的細菌疾病學說;而這套學說的基礎,是立論在「物質」層面,他們並不認爲細胞是有心靈的。
近幾百年來,科學興起,對于人是不是有心靈,人們其實一直是沒有弄清楚的;至于所謂的「自性」、「識心」,人們是更不了解、也更模糊了,因此,就會以爲心靈不是真的,是虛的。此外,所謂科學理性者,常常要求眼見爲憑,因爲自性與識心無法像物質一樣被他們看見,因此,有些人便會論斷人類沒有心靈。
也有一部份的人對唯物論做了修正。他們認爲人類應該有心靈,但由于心靈是如此的模糊不清,于是,他們做了一種推論:心靈是由腦神經所産生──這意味著心靈、精神是腦神經的附屬品,如果腦神經
壞了,那麼心靈也會消失,不複存在。這種看法,是目前我們這個世界的主流思想。
我們圓覺宗對于什麼是自性、什麼是識心,已經定義得非常清楚,而且立即可以驗證。我們很清楚,自性有主動權,終極的主動權在自性,而不在身體,也不在識心;識心還是心物的混合區,沒有絕對的主動權。各位來這裏學習時,我必然會清楚地告訴大家這些觀念。
這些觀念的實踐,之前,我只運用在「大世界」層面,而沒有運用在「小世界」層面,如今,則要同等重視細胞也有獨立的心靈這一部分。(本文摘錄整理自20070625周一共修)(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醫學 身體 細胞 科學 自性 識心 物質 巴斯德 主動權 顯微鏡 細菌 紅血球 白血球 靈魂 唯物論 文化體系 細菌疾病學說 心靈 精神 腦神經 附屬品 圓覺宗 大世界 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