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

  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

  梁乃崇教授

  你是活的?還是死的?

  謝謝郭副館長的介紹,也謝謝各位的參與。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我們如果以這樣的題目來作爲講題的話,第一個,我們都認爲自己是有生命的。如果我們認爲自己沒有生命的話,就不會來講這個題目,也不會來聽這個題目了。當我們來講這個題目的時候,心裏面已經確認我們自己是有生命的,而且也認爲自己是活的。認爲自己是有生命的、是活的,所以才要活出生命的光彩與價值,這個條件已經確立了。現在我首先要問各位:生命是什麼,什麼是生命?你爲什麼覺得自己是有生命的?

  第二個問題,你認爲你是活的,你怎麼確定你是活的?那活是什麼?什麼樣子才叫做活的?我會提出這個問題,因爲我以前對這個問題考慮了很久。曾經有人問我,你怕不怕死?我說,我不曉得怎麼怕。當時我沒辦法回答,因爲我不知道我是活的還是死的。大家想,這個問題有什麼好想的,當然是活的。我當時爲什麼有這個問題,不知道自己是活的還是死的呢?

  我們在考慮什麼是死的,什麼是活的,大家用的標准是什麼?怎麼判斷死的還是活的?以前就是看你有沒有呼吸,如果你沒氣了,就死了嘛!或者再摸一摸你的心跳,如果沒有心跳就死了嘛!現在更進步一點,就看一看有沒有腦波,有腦波就是活的,沒有腦波就是死的。可是,我對這樣子的判斷方式一點都不滿意。爲什麼?這都是看別人是死的還是活的耶!

  我的問題是要問:我怎麼知道我自己是死的還是活的?剛才講的醫學上所用的方式,完全不管用啊,一點都不管用。我是要問我自己不是問別人,我怎麼知道我自己是活的?所以在那個時候,我根本沒有辦法確定,我是死的還是活的?那些判斷方式都是看別人的死活,不幹我的事。我要管的是:我要知道,我自己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所以,那個時候有人問我,你怕不怕死?我說,我不曉得怎麼怕。因爲我根本不知道我是死的還是活的,我怕什麼。

  現在這個問題我解了,我知道我是活的。你是活的才有生命,如果你是死的,你就沒生命啊!所以你要判斷自己,到底是活的還是死的,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一直沒有人好好的去問這個問題。因爲一問到死活,都是講別人是死的還是活的,統統不是講自己。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要問自己呀!你自己到底是死的還是活的?

  覺知能力是生與死的基本判斷

  經過很長的時間,我把這個問題弄懂了,我知道我是活的。我怎麼知道我是活的?我是根據什麼判斷我是活的?我發現,真正的重點在這裏。問題真正的關鍵是:你有沒有覺知能力。你如果有覺知能力,就是活的;你如果沒有覺知能力,就是死的。

  什麼是覺知能力?非常容易判斷呀!我在這裏講話,你聽得見,你就是有覺知能力。如果沒有覺知能力,我講話,你聽不見的。所以在座各位,每一位都是活的,每一位都是有生命的,基礎就在這裏,有覺知能力!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我搞了很久才把它弄清楚。好!這個覺知能力,可以說,所有的有生命的生物、生命體都有,沒有一個沒有,就連細菌都有,只要有覺知能力,他就是有生命。所以這件事情,解答說破了,也滿簡單的,其實沒有人不知道。

  這個覺知能力一提出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祂會跟一件事情相對應。跟一件什麼事情對應呢?祂跟被知、被覺的對象互相對應。也可以說,你有覺知就有被知,它們是對應的。我說得簡單一點,這個覺知能力,我們就稱祂能覺;被知、被覺的對象,我們就稱它被覺。我們把它簡化了,一個是能覺,一個是被覺。

  好!重點來了。生命在覺知能力這裏,所以能覺這裏是生命;被覺那邊,沒有生命,生命不在被覺那裏。那個被覺的對象沒有生命,或者是沒有你的生命,也許有別人的生命。你自己的生命,不會在被你覺知的對象那裏,你的生命一定是在能覺這裏,能覺才是你的生命。

  能覺與被覺

  這是我發明的說法嗎?不是,佛法裏面早就有了。祂講得更簡單:能覺祂就叫「能」,被覺祂就叫「所」。大家如果有學過佛法或者學過禅宗的話,就知道他們有講「能、所」,所謂「能、所」,就是在講這個。當然,我們現在的人,看到「能、所」的時候,想不到就是這兩個,覺知能力跟被知、被覺的對象,關連不起來。我是花了滿多的精神才弄懂,喔!原來祂講的就是這個,所以現在的人,已經不容易懂了。以上我說的東西,不是我發明的,佛法裏面早就有了,就是「能、所」。(繼續閱讀請按此)(此篇文稿爲梁教授于2010年5月14日應行天宮附設玄空圖書館敦化本館之邀的演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