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靈性與價值
梁乃崇教授
你怎麼知道自己是活的?還是死的?現代西方醫學認爲,有呼吸、心跳、腦波,這個樣就是活的;如果這叁個現象都沒了,那就是死了。然而,這樣的方式是在判斷別人是死是活,我現在所問的問題,是要判斷自己。
生死問題,佛法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修煉最高的成就乃是了生脫死。這種功夫並不是用來判斷別人的死活,而是用來判斷自己的。這個問題,我得到的答案是這樣:如果我有覺知能力,就是活的;如果沒有覺知能力,那我就是死了。或生或死的判斷依據就是以自己是否有覺知能力而定。
一、「覺知能力」就是天命
有覺知能力就是活的,那就是有「命」啊!命的來源就是覺知能力!《中庸》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我認爲這裏所講的「天命」,指的就是「覺知能力」。人們若能率著自己的覺知能力作爲,那就是所謂的道。而「覺知能力」,佛法所用的名詞則是:覺性、佛性、自性、真心、菩提心……等。
到底什麼是「覺知能力」?覺知能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很基礎的一個能力,只要你是活的就會有。一個人有覺知能力,另一種說法就是「能覺知」。當你能覺知的時候,必然還有另外一個東西存在,就是「被覺知」。「能覺知」、「被覺知」兩者是同時並存且關連,但他們是不同的。簡而言之,「能覺知」即「能知」;「被覺知」即「被知」。
那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被知」呢?只要被你知道的、被你聽到的、被你想到的、被你摸到的、被你抓住的、被你控製的、被你影響的……那都是被知,非常明確。既然「能知」是生命,那「被知」呢?對你而言,它就不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是在「能知」,而被知,不會是你的生命。如此一來,我們知道:「能知」與「被知」就等于劃分出「生命」與「非生命」的關系,這是再清楚不過的。而「能知」是什麼呢?我到底有沒有「能知」呢?一定有。祂就是那個能抓、能聽、能看、能想、能感覺,那就是祂啊!「能知」最大的特質就是「不可被知」。
二、真心的特質即生命的價值
我們可以從「不可被知的能知」這句話來探討真心的一些特質。因爲真心是不可以被知的,當然也不可被摸、被打、被捆綁、被約束、被左右。所以用佛法來講,祂是解脫的,用現在的語言來講,它是「自由」的。再者,因爲不可被知,所以不能被分辨──我們沒有辦法分辨我的真心、你的真心、釋迦摩尼佛的真心。因爲祂是無法被分辨的,因此祂是平等的。所以在真心的層次,佛與衆生,帝王跟小老百姓,聖人和罪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從無分別,我們又可以得到一個性質:同體。同體的含意是什麼?你的頭跟你的腳是同體的,所以,你的腳不會怪你的頭,怎麼老是高高在上壓著他。同體時,就必然會産生「博愛」。博愛,就是愛別人跟愛自己是一樣的。此外,真心有一個性質──「不朽」。世界會
壞、身體會腐朽,識心會消失,但是真心不會死,也不會生,祂是不生也不死,這就是不朽。
真心還有一個特質,就是「主動」。舉例來說,我拿了一只筆,主動權是在我的手這邊,還是筆這邊?一定是手這邊,大家都知道。所以主動權是在能知這裏。而最終極的主動權,在那裏呢?在真心這裏。識心和身體,有時候有主動權,有時候沒有;至于世界,則是沒有主動權的。從主動權的角度來看,能知是不是比較重要?被知則是次要。這是很清楚的。可是,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總是會爲了沒有主動權的被知拼死拼活,把老命都拼進去了。這是不是把重點放錯了呢?
生命的價值,就是來自于真心的特質──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這是生命裏面最有價值的部分,我們應該要好好地珍惜並把握。
叁、生命靈性的展現
命,就是「能覺知」,也就是真心──真正的自己;而覺知能力若能圓滿、無礙地展現,便是生命發揮了祂的靈性與價值。從「能知」與「被知」來看,真正的自己、真正的生命在哪裏?在能知這邊,不在被知那邊,被知這邊沒有你的生命;可是,我們的注意力,全都放在被知這邊,也把主動權全交給被知,並且把能知給忘掉了。于是乎,我們的「能知」便被「被知」給掩埋、捆綁了。這就是我們生命靈性無法發揮,並感到痛苦的原因。
覺知能力圓滿、無礙地展現指的是什麼呢?其實,我們的真心本來就是清淨的、清醒的。但來做人之後,就昏迷了,因爲有相的世界十分複雜。如果在這麼混亂的狀況裏面,經過曆練之後,回複原本的清淨和清醒,並且超越種種相、藉用種種相,展現真心的種種特質,那就是修行成道、成佛了。
所以,當真心(生命)的特質──自由、平等、博愛、不朽、主動,能夠在世間無礙地呈現時,即是生命的靈性與價值得以無限的開展與發揮,而這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要努力的方向。(莉華整理)(原載佛學與科學期刊第十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