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行十善、戒十惡」的重要性
梁乃崇教授
佛法修行中,有十種惡是一定要消彌的;而與之相對的十種善,則是要努力累積的。因爲惡業會障蔽、阻礙我們的修行進程;而行善所累積的功德、福德則能助我們開展智慧,厚實我們修行的基礎與資糧。
十惡是哪些?殺、盜、淫,屬身業;妄語、绮語、兩舌、惡口,屬口業;而貪、嗔、癡叁者則屬意業,共計爲十,這是要去除的。而十善,在一般佛經中多半定義爲:不殺、不盜、不淫……,其實這只是「去惡」,並沒有「行善」──「行善」應較「去惡」有更爲正向且積極的作爲。這在蓮師的《空行法教》中便有明確的教導。
殺,即殺生,是惡。殺業的狀況是十分複雜的,無法在此一一論述。最常見的是爲了生存而殺,法界允許如此,但這並不代表沒有惡,我們仍然要設法補償、補救。而行善爲何?救生!包括養生和護生:對于一切生命懷有愛心,對他們進行保護、珍惜、尊重、愛護、培養、救濟。例如環保人士對地球及所有物種的關懷及種種努力,就是最好的實例。
盜,不告而取就是偷盜。什麼行爲是偷盜?要依當時的社會規範而定──人類要從大自然取得資源,必需遵循社會所訂的規範。我主張的「財富天律」、「貢獻主義」,即是與這個課題有關。如何取得資源,是一個很深、很複雜的大問題。共産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等,即是對資源的取得有各自的看法和規範。社會規範往往對某些人有利、某些人不利,無論如何,該時空環境下的人們仍然要遵循。而修行人所應遵守的,有些是要比當代的標准還要高。盜所對應的善是什麼?就是慷慨好施,並且依貢獻取得資源或利益。
淫,主要牽涉到性行爲。凡是性行爲都是淫嗎?不是。以人類的社會製度而言,因爲有感情,行了婚禮後所做的性行爲,就是好的;如果不合社會規範,與倫理、道德相悖,那就是淫。除了性行爲之外,若能使夫妻關系融洽、家庭和諧,那便是更大的善了。
接下來要講的是口業。妄語,就是說謊、欺騙、虛假的意思。口頭上爲妄語,行爲上就是詐欺、欺騙。其相對的善,就是講真話、求真求實。要講真話,必需先懂得什麼是真,什麼是實際;當你無法分辨時,是無法說真話的。在這個世界,要判斷真、假,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還沒有弄清楚之前,最好不要輕舉妄動。求真求實是要靠修練的,無法憑空而得,要有方法、智慧與能耐,不然是看不到真相的。
兩舌,就是東說說、西說說,挑撥離間,製造糾紛、沖突。我們的社會到處充滿了這種惡。這樣的惡會使人墮入叁惡道。它的業報有叁種:一種是直接墮入叁惡道;第二種是沒有墮入叁惡道,還在人道,可是常常被人欺騙,受人挑撥離間而受苦;第叁種是愈來愈喜歡、習慣說謊,無法不如此,這叫習果。這個習慣繼續下去,終究會下叁惡道。相對于兩舌的善,就是調節糾紛、化解沖突。這並不是容易的事,因爲弄不好的話,便兩面不是人。具有這種能力的人,他的周圍常常是和和氣氣,一派和諧。
绮語,就是一般講的八卦或是胡言亂語,隨便亂說一概不負責任。因爲心存妄想,便捕風捉影地亂編故事。我們的媒體就有好多的八卦,到底真相爲何也鮮有人知。當大家在八卦時,都不曉得這是十惡當中的一惡,那可是會下叁惡道的!相對于绮語的善是言之有物──你講事都實實在在,不會空泛不著邊際。很多政治人物很會開空頭支票,這都是绮語加妄語。這些都牽涉到一個問題:求真求實。當你沒有求真求實時,便很容易地犯這個過失。所以要行善,沒有下功夫還是不行的。
第四種口業是惡口──講狠話、凶話,或罵人的髒話。雖然並沒有真的拿刀殺人,但是在言語上逞凶鬥狠,卻也會對人造成傷害。若要讓那些狠話、惡口不生效的方法就是不在乎,你只要無畏,它就無效了;如果你很恐慌、害怕,那些狠話就會奏效。惡口所對照的善,就是慎言軟語,講話溫溫柔柔的,讓人家心裏很舒服,其實就是以善良的心待人。不過,面對惡人,若想用溫暖的軟語來對待,有時是沒用的!本文只能把這些事情分辨、分類清楚,至于實際狀況如何運用,那又是另一層面的事了。
口業的四種惡:妄語、兩舌、绮語、惡口,相對的善即是:真語、和事、實語、善言。其實口業不只是語言,它也有滲透到身與意的層面的。
意業,不要以爲只是在心裏想想,不會有什麼事,其實那已經在造業了。不管是那一種意業,只要心中有不好的念頭出現時,便可以在心裏說:「對不起、請原諒。」只要真心誠意,同樣的惡念以後便不會再起了。
意業有叁:貪、嗔、癡。貪的根本原因是不足;其所對應的善是布施。嗔,最初是分別心,之後逐漸演變,變成了不平、憤怒;其所對應的善是慈愛寬厚。癡,就是愚昧;其所對應的善乃是智慧。
「行十善、戒十惡」對修行人而言是很重要的基礎功夫。《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中,佛陀應機講述了自己和某些人在塵世中輪回的故事:即使罪業深重,墮入了叁惡道,卻因往昔及當世知道要修習「十善法」,其所累積的福德智慧,便使得他的苦厄得以快速消泯,投生更高的道;此後再發菩提心,修菩薩業──修六度萬行、四無量心,即證入不生不滅的佛果成就。因此,有志于修行的人,應好好把握這條由佛陀所指出的劄實而珍貴的修行之路。(莉華整理)(本文刊載于佛學與科學期刊第十二卷第1期,已經出版,歡迎洽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