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與貪有何不同?(上)
智崇上師
我們如果說某人很精進,好像就會覺得那個人很棒、很好,如果某個人很貪心,就覺得那個人很差勁;對自己的要求往往也是如此,要精進才好、不可以貪心。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精進」與「貪」有什麼不同?
每個人對精進與貪的定義和感覺可能都不一樣,像是有些人會認爲追求的目標是好的,就叫做精進;如果追求物質、名利,就是貪。可是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用這樣子來定義,你會發現等于沒有定義。爲什麼呢?因爲那個目標,什麼叫做好的?什麼叫做不好的?那又是你的主觀,如果對目標的好壞,你都沒有辦法真正的鑒別,那你就沒有辦法鑒別貪心和精進。也就是說,你的答案要建立在另外的東西上面,你自己本身並不是一個可用的獨立規則,你還是要依賴其他的東西才能夠用;而被你依賴的那個基礎本身,你又沒有把它變成是可用的東西,只是一個名詞,這樣子很難用的。再者,如果說,啊!這個是壞的,所以,你愈追求當然就愈壞,當然不好;但是好、壞是自己可以定義的,那我就把這個說是好的,那不就是精進了嗎?又例如有人說,啊!合佛法的就是精進,不合佛法的就是貪;那是不是又要先探討什麼是佛法?所以,這樣的鑒別方法,你實際上也是沒有辦法用的。
而有一位同修,她提出自己對精進與貪的看法,她說:「貪心與精進,雖然同樣是爲一個目標努力,但是,初發心是不同的。貪心的背後是匮乏、恐懼,貪心所追求到的,感覺上不是真心要的。所以,當追求到時,會伴著匮乏感與恐懼相繼而來,會是我害怕失去。但是,真心不同,它是你心靈真心要的,每增進一分,內心會快樂一分。那是一種喜悅,不管精進多寡,當下都會是喜悅的。」這樣子的答案,則是已經建立在她內心的一個感受、體會,她的內心就可以鑒別出這個是貪心還是精進,她自己的內心就可以鑒別了,當然,這個工具只有她自己可以用,別人也不見得能用。但是,對她自己而言,現在我是在貪心?還是在做精進?這個是她可以鑒別的。所以,我們要鑒別精進和貪心有什麼不同,就是當我們面對所有事情的時候,這個方法要是我自己立刻可以用的。
我對于精進和貪心的鑒別,並不在于我追求的目標是好的還是壞的,跟這個沒有關系。就算你是好的,可能你還是在貪。比如說,修行成道,這個目標夠好了吧!但是,你在做這個修行成道的目標的時候,你可能不是精進,而是貪。那麼,貪心和精進到底要怎麼鑒別?
貪心,它是屬于識心結構上的一個産物,所以,它具有識心的特質。識心運作的時候,他一定要設定目標,然後,更重要的是,這個目標設定以後,他一定要達成這個目標,或者說,他要完成、要得到那個成果。換句話說,如果那個成果沒有達成、如果他沒有得到,他就覺得失敗。所以,他要不斷地去達成這個目標。這樣子的運作模式就是識心結構的特質,所有的識心,貪嗔癡慢妒谄曲全部都是這樣,只要屬于識心的就是。
我講的這個貪嗔癡慢妒,是粗煩惱,另外還有細煩惱,細煩惱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細煩惱比粗煩惱更在我們內心深處,但它們還是一樣,絕對有這個結構:定下目標要達成,沒有達成就是失敗,達成了才會滿足。他就要得,他一定要得,不斷的得,他才是進步,這樣子的追求,往往讓我們看起來就會跟精進很像。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貪心的結構,其實這個結構就是識心的結構,識心的結構一定是這樣子。
那精進呢?精進就是不斷地在努力,但是,他沒有要得到,他也沒有要達成,沒有。所以,比較傾向我們的一句成語: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就是不斷地努力,他這樣子努力就很開心、很滿足了!他沒有要達成什麼,也沒有要得到什麼或完成什麼,沒有,都沒有!這才是精進。差別就是在心的結構上面不一樣。
所以,你用識心來看的話,因爲識心它是有限量的,這個心是一個有限量心,他就有增加和減少,所以,他就會有得有失。失的時候,他就恐懼,也就是他覺得失敗了、失落了,嚴重的甚至還會恐懼,就是不舒服嘛!如果是增加,他就很高興,就舒服了。可是,精進呢,他的心的源頭是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無量心,是沒有限量的心,在這樣子的結構裏面,他沒有所謂的增減,他只呈現,所以,他不會去要求要得到,要達成,要獲得,他沒有呀!因爲他沒有增減,有什麼好增加的?無限量!一個無窮大加上一個無窮大,還是一個無窮大。一個無窮大減掉一個無窮大,還是一個無窮大,不會變少,這個就是無限量的特質。無限量的特質就是覺性的特質,菩提心的特質,他呈現的就是菩提心的特質。所以,在精進心裏面,他就是很高興、很滿足,但是,他又是很努力的。他的很努力,沒有成果可以得,他也不在意什麼成果,他光是努力就很開心了,這個就是精進心,就是我們所謂的精進。(本文摘選自20110612連線法會)(憶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