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空妙有”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頂禮師父,請師父詳細開示:一、真空妙有;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明證法師開示:真空是體,妙有是用,是體用的關系,好比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他的體具有本來性,就是說他不是生出來,他是本來就具有的,自性他不會和別的法混在一起,他有自己的獨立性,他可以單獨存在,清淨性,他沒有染汙,他不會煩惱,沒有生死,涅槃性,就是中道性,他不生也不滅,不垢也不淨,不增也不減,就是中道性,他具有這四個特點,這是真空。妙有是什麼呢?

  妙有就是能夠生,顯萬法,生一切有爲法,顯一切無爲法,一切唯心造,這個造呢,當然就是妙有,要沒有造,上哪裏找妙有,因此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佛法,沒有一法在佛法之外,你看好多經典都這麼講,剛才我們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是他,萬法歸一,都從這個裏邊生,都歸到這個源流上面來,都是從這裏生發出來的,就像我們說手镯、狗各少女都是金子打造的,就是這樣,本質上都是金子,所以它們本質上沒有區別,本質上沒有區別就是真空,可是在相上有區別有不用的功能作用,那就是妙有,你看,少女亭亭玉立看著挺好,那小狗也很可愛,毛茸茸的,手镯戴在手上亮晶晶的,都挺好是吧,不同,可是本質都是金,就沒有區別。下面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的法句,這句話很多人被難倒,這個是回答,前面佛的自己的問題,或者須菩提他也問,應雲何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裏邊一個是住一個是生心,應該怎麼住,然後應該,雲何降伏其心,《金剛經》問的是這兩個問題,回答的也是這兩個問題,剛才我們說五十二個次第,那麼第二個十,就是住位菩薩,就是要住在佛法裏,看看我們現在是不是住在佛法裏,這個非常重要,住在佛法裏的人,他的生活,和佛法已經一體化了,他的生活是修行人的生活,所以,你自己可以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住位的菩薩,是不是每天已經生活在佛法裏面,和法一體了,每天行住坐臥想的都是佛法,因爲一切法都是無所住的,不單妄心不會停在一個地方上,你看我們眼睛咕噜噜轉,這個眼識分別不同的顔色,不同的事物,其他的識也都分別各種各樣的境界,他不會停止在哪一個上面不動,大家聽我講法,眼睛要看,耳朵要聽,目標不斷地有所轉換,我剛才說的這句話,你分別這句話,下一句我變了,就分別另外一句話,那有的人他看話筒,有的人看我的臉,有的人看我的手勢,他注意的點,也在不斷變化,真心,也不會停在哪一個地方,因爲真心廣大無限,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怎麼會停在某一個地方,不可能,他也無住,那麼,真心所生出來的萬事萬物,它們會停嗎?

  你隨便觀察一個東西,它都不會停,眼前的這些花,過幾天就完了,就算你買的是塑料花,塑料花過上一段時間也陳舊了,你還得換新的,它不可能老保持那麼鮮豔,過去這個地方,也不是悲願寺,現在就變成悲願寺,無常,那就變出來了,再過若幹年誰知道它是什麼,總有一天壞了再重新蓋,不知道這地方又要蓋什麼,悲願寺不見了,都是無常,你隨便看一粒小沙子,或者一座大山,時時刻刻都是變化之中,都無常。所以我們的心,要和這個無常的事實在一起,應該這樣去觀察,一切萬事萬物,就不會有執著,所以,執著也是假的,因爲我們傻,我們去執著,我們就痛苦,你執著有生,結果你死的時候就痛苦,你認爲自己沒有生,也沒有死,那死的時候就很潇灑,反正就這樣了,就體會一下,其實我們體會得多了,不過一轉世就忘了,誰沒死過無量次,咱們都是無量壽,都死過無量次了,生死我們已經是輕車熟路了,可是因爲沒有宿命通,就都忘了,所以,還要再體驗,再體驗,體驗,沒有辦法,懂得這個道理以後,就沒關系了,不就跟睡覺差不多嗎,睡著了不醒來,不就跟死了一樣,不害怕,再說念佛的人一刹那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那有什麼可怕呢,完全不用怕。而生其心,生的是什麼心,真心不用你生,這個心是說妄心,要與真心,和真心相應,因爲大乘經典不說別的事,它的標的,就是真心,把真心的問題解決了再說,爲什麼,因爲如果不解決,就有可能把妄心當做真心,當你把妄心當做真心的時候,真心你沒有找,你不找了,因爲你錯了,真心當然找不到,結果呢,妄心你也弄錯了,妄心你也看不透,因爲你把妄心當做真心了,不把他當妄心看,這不就壞了,兩件事都完了,所以,這裏說的這個無住的心,主要是指真心,雖然妄心和萬事萬物都無住,但是主要的是指真心,應該像真心那樣,沒有任何執著,然後生起你的妄心,讓這個妄心和真心相應,這就是大乘修行的主要方法,第一,先找到真心;第二,要和真心相應。修相應行,越修越好,最後完全相應的時候成佛,所以,就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在說成佛的方法。

  摘自明證法師《佛學問答2》

✿ 继续阅读 ▪ 如何練習觀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