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痛苦之根源。對此,我們務必要特別謹慎。
平日裏,我們要遵循總的因果規律而奉行,尤其是對于經續中所說的輕侮诋毀上師及擾亂上師心的深重罪業之報應的意義,應當深深思維,從而對誹謗上師、擾亂師心的過患産生毛骨悚然的畏懼感,以及對由因生果的道理獲得穩固的定解。如果這兩者只是停留在口頭上,那麼警惕這些惡行的謹慎也就成了空言虛語。對于輕蔑上師等罪過滿不在乎,並將守護戒律抛之一旁,雖然口口聲聲地說修道,也只能是開啓惡趣之門而已。
值得提醒的是,我們必須要以護持所承諾的誓言與戒律爲基礎而修道。《金剛藏》第十四品中雲:“何人誹謗阿阇黎,彼縱舍棄愦鬧眠,千劫之中勤修持,諸續殊勝之修法,亦成修行地獄因。”《勝樂根本續》第一品中亦雲:“精進入定修行者,應當恒時護誓言,失毀誓言雖得受,壇城灌頂不成就。”
己四、彼等之攝義:
是故一切精勤者,永遠亦莫惡言謗,
智慧高超不炫耀,賢德金剛阿阇黎。
惡心惡語誹謗上師的過患極其嚴重,因此所有的弟子應當盡心盡力爭取做到何時何地永遠不誹謗智慧超群、廣大賢善功德含而不露的金剛上師。
這是以大慈大悲心諄諄教誨總的弟子,尤其是一門心思地勤求方方面面的最深法門而不曉依止善知識方式的諸位學人。不僅個人不能誹謗自己的金剛上師,即使是其他人誹謗時鼎力相助,如前所說,也會成爲自己成就的一大障礙。因此,隨時隨地均要斷除誹謗上師。《大幻化網》第一品中雲:“誹謗金剛阿阇黎,甚至夢中亦勿見,何人誹謗上師尊,遭受一切邪魔擒,作諸惡劣殘暴事,智者應當恒遠離。”
戊二(恭敬之方式)分八:一、供養供品;二、視爲佛陀;叁、依教奉行;四、如何對待上師之物品及眷屬;五、平時之一切行爲;六、宣說身語承侍之差別;七、斷除我慢;八、不能自作主張。
己一(供養供品)分四:一、爲清淨不恭敬之過而供養;二、供養所擁有之一切;叁、如是而爲之合理性;四、守護叁誓言之方式。
庚一、爲清淨不恭敬之過而供養:
稱心如意之供品,恭敬奉獻上師尊,
依此今後不遭受,瘟疫病等諸損害。
假如曾經肆無忌憚地輕辱過上師,則應以萬分恭敬之心供養美味神馐,並且將自己最合心意的供品敬獻上師。如是而行,前面所說的瘟疫等一切損害不會再度出現。《吉祥勝續大疏》以及《四百五十壇城儀軌釋》中,對于輕毀上師的恢複方法都有論述。
庚二、供養所擁有之一切:
于自誓言阿阇黎,難施兒子與妻子,
自之生命亦恒獻,何況不定之受用?
關于自之誓言上師,有些人說是賜予自己誓言的上師,有些人說是守護自己誓言的對境上師,雖然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但此處依照《吉祥勝續大疏》中所說:“所謂恒時守護自之誓言,自己之殊勝本尊身語意之金剛即自己之誓言。”賢德巴大師也說是指自己的本尊瑜伽,看作與自己殊勝本尊的身語意無二無別的上師,就是自己的誓言阿阇黎。
爲了令上師歡喜,甚至難以施舍的妻子、兒子以及自己的生命也毫不吝惜地供養,更何況說動搖的受用、無常的財産那些身外之物呢?《桑布劄續》第二觀察品中雲:“自之妻子女,仆人及姐妹,頂禮而供養,自之諸財物,智者獻上師,今後我甘願,供您做仆人,如是而呈白。”
庚叁、如是而爲之合理性:
若想:“那麼,包括供養自己做仆人在內,如是令上師歡喜,其原因何在呢?”
無數俱胝劫之中,亦難證得佛陀果,
于諸具足精進者,上師即生亦賜予。
無數俱胝劫中亦難獲得的正等正覺果位,金剛乘的上師在即生中就能賜予,因此,有必要令上師心生歡喜。
如是圓滿正等覺果位賜予何人呢?賜予那些勇猛精進、極有毅力的殊勝有緣衆生。懈怠懶散者未能成就菩提,完全是弟子自身的過患所致。
“亦賜予”中的“亦”是說,既然佛果都能賜予,那麼于此生中給予所有共同的悉地更是不言而喻了。
庚四、守護叁誓言之方式:
恒時護己之誓言,恒時供養諸善逝,
恒時亦供上師尊,上師等同一切佛,
欲求無盡果位者,自之稍許悅意物,
至極珍愛物品間,悉皆供養上師尊,
供養上師即等同,恒時供養一切佛。
供養上師乃福田,積累資糧成佛果。
自己的殊勝本尊之身語意的瑜伽修法,即是“誓言”,對此應當恒時守護。所謂的“恒時”,賢德巴大師解釋爲安住于無盡的善法與所護持的戒律中,如如不動。爲了圓滿資糧,應當恒時于金剛薩埵等一切善逝前供養遍布虛空界琳琅滿目的內外供品。同樣,也要敬獻上師,因爲上師是與諸佛相同的福田。“亦供”中的“亦”字是說,凡供養諸如來的供品,同樣也要供養上師。概括而言,以如前所說的曼茶、內外所有供品以及一切財物,恒常供養上師。《金剛藏莊嚴續》第四品中亦雲:“具慧金剛之弟子,倘若欲求諸安樂,當以信解心供養。若心中想未供養,或已承諾未供養,則定投生餓鬼界,以及地獄毀自己。”
“無盡果位”是指獲得如虛空般無有窮盡的法身果位。誠心希求此果位的弟子,從自己稍微合意直至特別珍愛的物品之間盡己所有均供養上師。上師爲了斷除弟子的貪愛之心,也應當欣然納受。《桑布劄續》第二觀察品中雲:“盡己所有喜愛物,以無貪求之淨心,悉皆供養上師尊。上師亦具大悲心,爲遣弟子之貪執,以利彼心而接納。”
如是而行之功德:恒時供養上師,等同恒時供養一切佛陀,圓滿福德資糧,通過不斷積累資糧,尚可迅速獲得正等覺果位的殊勝悉地,至于其他的成就更不必說了。
當然,修行者所希求獲得的成就,從無因以及不符之因中不可能産生,而必須依賴于相同之因。所謂的相同之因,即是多積資糧,而資糧也只有依止上師才能輕而易舉地圓滿。所以說,金剛上師是積累資糧的殊勝福田。《五次第論·加持品》中雲:“舍棄一切供養後,唯一供養上師尊,令彼生喜將獲得,遍知殊勝之智慧。供養至高無上者,上師金剛薩埵尊,彼者有何未積福?有何未修之苦行?”
本頌中從“是故一切精勤者”到“積累資糧成佛果”之間,除了第六偈頌以外,均是選自《吉祥勝續》第二品,第一頌與第五頌則出自《金剛帷幕續》第十叁品。
己二(視爲佛陀)分二:一、視爲佛陀;二、于師身影等亦禁止不敬。
庚一、視爲佛陀:
具有慈悲慷慨施,戒忍功德之弟子,
上師與佛金剛持,切莫觀爲異體也。
上師作爲積累福德的福田,等同諸佛,因此,所有合格的弟子決不能將金剛上師與金剛持佛觀爲二體,應當將上師視爲金剛持佛。
合格的弟子,即具足下述功德的弟子:具備大乘根本的慈悲心;無有自私自利的執著而將身體、受用以及一切善根回向諸有情,即具慷慨博施的美德;守護自己曾受過的一切清規戒律,纖塵不染;對于衆生的邪行以及苦行無有厭煩感,能忍辱負重。
弟子將上師視爲佛陀的道理,在諸多續部中均有宣說。《密集續》第十七品中說:“于賜予一切出有壞善逝之身語意金剛秘密之密集灌頂的阿阇黎,一切如來與一切菩薩如是觀待,善男子,一切善逝與所有菩薩亦當視其爲菩提心金剛。何以故?上師與菩提心無二無別。”這裏是以密集金剛灌頂爲例,實際上,其他續部的灌頂也包括在內。上師方面只是提到了灌頂上師,實際已包括了其他的金剛上師。“菩提心金剛”是金剛持佛的異名。則樂瓦尊者所造的《密集續釋》中雲:“所謂二者無有別,意爲菩提心金剛之法身中出現報身,並示現化身相,于肉眼無法見到之時,顯現彼之身體而淨除他衆之業障等。”
諸如在當今時代人們無法直接現見佛陀,此時,諸佛示現爲金剛上師的身相而普利無邊有情。賢德巴大師在《密集續注釋》中說:“將上師視爲佛陀的目的,即是爲了使弟子對上師與金剛持佛生起同樣的信心,使自身本爲金剛持佛的佛慢堅定不移以及無勤積累資糧從而速得成就。”金剛持佛爲了饒益普天下的衆生而化現爲平凡的身相,即顯示上師相。《金剛帷幕續》第十五品中雲:“所謂金剛薩埵者,示現金剛上師相,念利一切諸衆生,現爲平凡之身相。”
應當將上師看作五部佛,如此能增上功德智慧,製止審視過患的心理。如果經常從具有何等的功德方面來觀察上師,便可成爲自己圓滿成就之因;倘若總是從微不足道的過失著眼而觀察,那無疑會成爲成就的一大障礙。《金剛藏莊嚴續》第十四品中雲:“恒時敬師之弟子,如此觀待上師尊,上師等同一切佛,彼者恒爲金剛持,善逝如來寶生佛,彼尊智慧廣如海,如摩尼珠施珍寶,受持彼之諸功德,一切過患皆不思,若取功德獲悉地,察過失毀悉地因。”《大幻化網》中也有相同的說明。經常如此思維上師的功德,便能有效地製止審察過患的心念。如果出現觀察過患的妄念,則應當忏前戒後。心裏反反複複地憶念上師顯而易見的功德,這是對上師生起信心最行之有效的甚深方便。
將上師的身體觀爲具有殊勝功德之自性,《金剛空行續》第叁十二品中雲:“諸佛自性身,肢體菩薩尊,汗毛阿羅漢,頂上五部佛,坐墊世間衆,光夜叉密等,功德自性身,瑜伽者恒觀。”《四墊續》之第一密墊品中,也有與之相同的論述。“諸佛”指的是金剛持佛,將上師的身體觀爲金剛持佛,雙目與所有肢體觀爲地藏王等菩薩,周身的汗毛觀爲十萬俱胝阿羅漢之自性。《四墊續》中雲:“頂飾五部佛。”此續的所有注疏中都是這樣解釋的。因此,所謂的五部佛是頂飾之義。巴瓦巴劄尊者在《四墊續釋》中如是注釋:“梵天、大梵天等世間衆生爲坐墊,夜叉即是人們共稱的夜叉,密是指尋香鬼,“等”字包括其他的妖魔鬼怪等。”而意西劄巴在《四墊續注釋》中解釋說:“上師之秘密種性,即是羅刹之自性。”但從續部中文字表面來看,似乎是說將上師身體的光芒觀爲密羅刹等之自性。這是續部中所說的一種特殊的上師瑜伽修法 。
庚二、于師身影等亦禁止不敬:
畏懼如毀佛塔罪,師影尚且不應跨,
鞋子坐墊乘騎等,不能跨越…
《事師五十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