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學佛的人,如何開展身口意的善行。

  身爲學員,請問我們會種下什麼因果?應雲何住?

  明證法師開示: 這個問題不明確,因果和學員不學員沒什麼關系,你要修身口意的善行,就種下善果,如果你造身口意的惡行,就造下惡果,不管你是學員還是不是學員,原來我以爲所謂佛學院,大陸是這樣的,都是出家人在一起學習,結果昨天我才知道,是准備要出家的人在一起學習,這樣的佛學院我還沒見過,大陸沒見過,我在外國也沒見過,臺灣可能就是這樣的,一部分情況,也不是全部情況,也可以,一樣,因爲准備要出家,那來學習,學好了以後再出家也好,那當中如果認爲有困難,中途停止也可以,其實誰也不能把誰框在一個框框裏,都是自由的,而且永遠是自由的,可是,這個自由和不自由的問題,就大值得商確。

  應該住在正法裏,住在正法的修行裏,這就是一個框子,把你框到解脫裏,不讓你流落到輪回裏,那你可能認爲不自由,因爲你不能自由地輪回了,可是你要是自由的輪回呢,你就不在解脫裏,是不是,所以,我們應該安住在正法上,正法現在並不沒有失去,雖然現在是末法時期,但是法還存在,正法一樣是存在的,否則我們爲什麼要學佛呢,不單靠自己過去的,善根福德因緣,而且也看你今生如何選擇,如何繼續修行,路是可以選擇的如果大家能夠選擇到正確的教法,而且能夠如理如法的修行,進步實際上是非常快的,快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就因爲我們路有問題,方向有問題,方法也有問題,次第等等也有問題,所以,我們很難證果,如果都正確的話,證最初的果位其實只需要二、五年,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聽說佛陀的時代一聽法,多少人當場就證果了,現在也未必不可能,可是你修持得怎麼樣,這才是問題,因緣到了你修持不夠,當然就錯過了機會,那下次又有因緣了,你善根福德都不夠,那又錯過了,是這樣。

  所以,現在就要好好地學,好好地學其實很簡單,戒定慧叁個方面,戒,我們先從最簡單的做起,嚴持五戒不犯,這每個人,不管出家,在家,都是應該的。

  如果做得和五戒不符合,那麼就忏悔,從現在開始就嚴格地忏悔,要在佛像面前發露忏悔,因爲僧團還沒有建立,你們現在還不算僧,那麼就建立菩薩教團,先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以後也有誦戒,羯磨,不斷地忏悔,大約需要叁個月,基本上都忏悔完了基本上想不起來了,還有什麼沒有忏悔,但是你要有這個心才可以,沒有這個心,有一下沒一下,那半年未必能忏悔完,有這個心就可以。

  另外,要念佛,念佛是修定的相當好的方法,因爲任何時候都可以念,那意謂著任何時候都可以修定,就把心定在一句佛號上,由于有了定,所以往昔所造諸惡業,雖然不知道,今生所造諸惡業卻一定能夠想起來,通過修定念心所的功能就開始增長,就能想起來,否則你做的錯事,你可能想都想不起來了,而念佛功夫的最低標准,是未到初禅地定,簡稱未到定,也叫未至定,因爲它的前面沒有禅定,所以,它比較特殊,而後面的二禅,叁禅,乃至于到非想非非想定,都有一個加行,叫近行定,只有初禅之前叫未至定,當然,如果,把欲界定也算在裏邊的話,欲界定按理說不應該算禅定,因爲它沒有進入禅,但是也可以叫定,那麼未到地定就在,欲界定和初禅定之間,這是初禅的基礎,要沒有這個基礎,休想入初禅,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一定要先建立這樣的功夫,那我們把這個功夫叫做功夫成片,意思就是說,比如說持名念佛,就像心裏有一架念佛機,它一直在播放,什麼時候聽,這個佛號都在,好比說牆上有一個挂鍾,這個挂鍾滴答,滴答響,我們平時不注意,當我們聽的時候,這個鍾始終在響,念佛也是這樣,心裏有一架念佛機,始終在響,不管我們注意還是不注意,其實祂一直在念,那就叫功夫成片,乃至你生氣的時候,煩惱的時候,有病的時候,疼痛的時候,它都不會停,因爲已經自動化了,這種自動化就叫功夫成片,需要多長時間呢,如果確實很下功夫,只需要半年,而且是最多的半年,因爲我們是專門住在寺院裏修行的,如果在家又要工作,上班,生活,那麼就需要一年,這是一般的情況。

  慧的方面呢,就是要有正知下的薰習,我們學的經典,都是正知正見,除非那個經是僞經,一般我們常學的經典,都不是僞經,因爲都是經過古代大德揀選的,都沒有問題,要接受正知正見的薰習,要多多地誦經,誦完經以後思惟其義,然後再加上大家探討,老師講解,這裏邊有一個最低標准,正知見的最低標准,就是無我,千萬記住,要把這一條弄清楚,其實也不是那麼特別容易,因爲會有很多,雜在一起的觀點輸送給你,那你從當中揀出來純粹正確的觀點,也不太容易,就是因爲周圍的人講很多是摻雜在一起的,有正確的,有錯誤的,如果講的人都是純正的,當然你就沒有問題,正知見你很快就會建起來,如果錯誤的夾在正確的當中,所以,就很麻煩。因此要以經爲主,這樣就容易揀別,你就知道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因爲我們依法不依人,這樣就可以避免開有些人,灌輸的一些錯誤的東西,在這個部分又有一個核心,核心就是不要把第六意識,在禅定當中的某種一念不生的狀態,當做第八識,如如不動能夠隨緣的本心,這是核心,如果能掌握住這個核心就好辦,這個如果以後我們有機會,再比較仔細地說。

  摘自明證法師《佛學問答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