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谛何者爲主要
總體來說,全論以七個問題作爲主線貫穿初義、論義與末義,其中初義講到了七個問題的來源緣起,真實論義中現在是第五個問題——二谛何者爲主要,這一問題可分提出問題與于彼答複兩個部分。
在座個別人以前未學過中觀、俱舍、因明等,故在許多方面可能存在非常大的疑問,對于勝義谛、世俗谛二者究竟哪一個重要等問題,也是不知其所以然,覺得十分陌生。最初學習都是如此,我剛開始聞思時,堪布晉旺傳戒律,他經常說《大海論》,當時我都非常迷惑——書上根本沒有講大海、大山之類的名詞,到底他在說什麼?作爲初學者,尤其在頌詞方面確實會遇到很大困難,但只要肯下工夫,再叁地反複研究思維,一段時間後,即使非常難懂的頌詞也可以理解。以前我剛到學院時學習《入菩薩行》,其他品都可以聽得懂,但講到《智慧品》時,聽的時候似乎也懂了,但過後再看時怎麼也不懂,後來請教過很多人。由于當時確實下了很深的工夫,所以現在對《入菩薩行·智慧品》中很多問題的印象仍然十分深刻。
不論哪一部論典,不要像讀世間書籍一樣,必須下工夫研究思維,不要認爲“自己太笨了,怎麼看也不懂,幹脆放在一邊吧”,不要這樣想,對自己不應該失去信心。佛教方面的問題,最初確實非常難以理解,但越來越聞思深入下去的時候不會特別難,自己的智慧也會隨之逐漸增上的。
以前聽過的人不要驕傲自滿、目中無人,認爲自己多麼了不起;從沒聽過的人也不應該自暴自棄,覺得“可能我與這樣殊勝的法沒有緣分,還是默默地念觀音心咒比較好”,通過聞思開啓自己的智慧,對每一位佛教徒來講非常重要,尤其中觀辯論方面的問題,堅持不懈地深入聞思,那不管是以後弘法利生還是自己修持,都會有很大幫助。
勝義谛與世俗谛究竟哪一個重要?對此問題有叁種不同觀點,一者認爲空性重要;一者認爲世俗顯現非常重要,勝義完全抛開;還有一種觀點,並未完全舍棄勝義谛,但仍然認爲世俗谛比較重要。
本論所講問題,感覺上一個比一個重要,而“二谛何者爲主要”尤應引起衆人重視,因爲現在很多人在分析經典和論典時,對二谛之間的關系根本分不清楚,由此導致對經續論典的種種說法産生誤解。
一般來說,藏傳佛教對佛陀所說的密意能夠原原本本地分析,而其他如南傳佛教,對于空性的密意、顯現的道理如何解釋等未能詳細分析研究,這樣的話,想真正對佛經作解釋也是非常困難的,佛陀爲度化不同衆生,有時講“如來藏常有”,有時講“如來藏空性”,許多表面現似相違的道理或說法,諸後學者若未能依靠教理及自己的智慧進行分析就會顯得十分困難。
藏傳佛教,依靠麥彭仁波切的論典,對于有關二谛方面的論述可以說是非常究竟圓滿。當然麥彭仁波切的論典並不是很多,但現在已經翻譯出來的、能夠得到的這些殊勝法本,還是應該像如意寶般珍惜。去年我遇到南京的一部分居士,他們在叁、四年當中,對《定解寶燈論》、中觀等研究得還是非常透徹,有時候想學院中長年聞思的部分道友可能也不一定懂得這些道理。像麥彭仁波切的《叁本性論》、《中觀概要》等專門闡述了有關二谛方面的道理,還有對聲聞緣覺、現空雙運如何認識等森羅萬象各種各樣的竅訣非常之多,如果能夠非常圓滿地翻譯出來,你們也有緣聽聞的話,對增長智慧方面一定會有相當大幫助。
從麥彭仁波切以後,甯瑪巴真正對顯宗教理紮下了相當穩固的基礎。以前無垢光尊者的教典雖說浩如煙海、郁如鄧林,但其所做多屬無上大圓滿方面的論著,有關顯宗教義的並不多見。一般宗派與宗派之間辯論較多的就是有關顯宗這方面,對此,甯瑪巴自宗長期以來一直也沒有比較穩固的見解,而自從麥彭仁波切以後,有關這方面的自宗得以逐次建立,作爲甯瑪巴教下的諸傳承弟子,對自宗教典非常值得重視。
丙五(二谛何者爲主要)分二:一、遮破他宗;二、建立自宗。
丁一(遮破他宗)分二:一、提出問題;二、于彼答複。
戊一、提出問題:
對于“二谛何者爲主要”這一問題,麥彭仁波切首先以自問自答的方式進行了宣說。
二谛究竟哪一個更爲重要?有說勝義谛重要,有說世俗谛重要。實際上,偏重于任何一方所作的回答都存有錯謬之處,不論勝義還是世俗,二者都十分重要,唯于諸法空性及顯現等側面的抉擇角度不同而已,故不應偏袒執著于某一者更爲重要。
二谛何者爲主要?
藏傳佛教對此辯論較大,而南傳、北傳佛教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稍有欠缺,諸高僧大德有關這方面的論著非常少。不管禅宗還是淨土宗,從其論著來看,他們對二谛並未詳細分析,只是籠統地作了解釋,而南傳佛教如《阿含經》、《法句經》等,對這方面論述得也十分鮮少。
以前在《泰國遊記》 中也提到過一些,當時有一個佛學院的碩士班,在提到空性時,從衆人表情來看,似乎都覺得“空性”就是瓶子裏面沒有水,也就是所謂的單空,對它的執著非常強,而且每個人都是疑慮重重。通常而言,對佛教教義出現懷疑的症結之處,即是自己的聞思智慧不足,如果聞思修行的智慧越來越增上的話,就不會疑團滿腹。比如初到學院的個別修行人,他們的問題特別特別多,好像什麼都是問題一樣,還有些人不喜歡看書,全部要問上師或者其他人,但聞思修行到一定境界,或閱讀了相當數量的經論之後,自己的疑惑逐漸逐漸會消失的。因此,一般聞思究竟的人,對佛經教理都可以從意義上通達無礙。
有關二谛方面的問題,藏傳佛教辯論得非常多,對勝義谛、世俗谛何者重要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但麥彭仁波切對此總結說:不論偏執任何一方都是不合理的。
有關勝義谛與世俗谛的安立方法,尤其初入佛門的人,對何爲勝義谛?何爲世俗谛?哪些情況下稱爲世俗谛?世俗谛從哪幾個方面安立?……這方面的道理,不論學習因明、俱舍,還是修學中觀或密宗,都會經常遇到二谛的概念,比如學習小乘《俱舍論》時,講到了有實宗對勝義谛、世俗谛是如何安立的;唯識宗對二谛也有其不同的安立方法;《大幻化網》中講到了七種勝義谛和叁種世俗谛。對于二谛,在不同論典中都有其各自的安立方法。就如《入中論》所講一樣,不是萬法的本來面目,即稱爲世俗谛;非分別尋伺之行境,一切諸法的究竟實相,稱之爲勝義谛。也即一者屬萬法現相,一者爲萬法實相,暫時來講可以如此理解。
戊二(于彼答複)分叁:一、第一種觀點;二、第二種觀點;叁、第叁種觀點。
己一(第一種觀點)分二:一、說此觀點;二、辨析彼義。
庚一、說此觀點:
有許勝義谛主要,謂世俗乃迷亂現,
執爲所斷說勝義,乃未迷亂勝義谛,
即是真實之見解。
頌詞中有個別詞句稍微有些通古,雖然以前從未聞思過,但只要聽課或研讀時盡量專注並且真正願意聞思的人,應該不會有任何困難。在理解頌詞的過程中,不論《定解寶燈論》或是其他論典,首先能夠從字面上簡單解釋,在這一基礎上對其實義以及宗派與宗派之間的關系進行辨別分析,這一點很重要。
有些宗派認爲勝義谛重要。他們認爲世俗屬于身口意迷亂的顯現,並非萬法實相,是如毛發般的虛假現象,不符合實際道理,以此緣故,將世俗谛執著爲所斷,如以手擠壓眼睛時所見到的二月,僅是一種假象,故而應是所斷。而一切萬法的本來實相即是勝義谛,這是希求獲得且修行時需證悟的,因此,勝義谛最爲重要。
此處“有許”是指哪些宗派呢?他空派如噶舉派中有個別人,後譯派如臧巴加惹,以及因明方面非常傑出的瑪夏香秋多吉等等。還有人說,薩迦班智達也持此觀點,但從其所留著作看這種觀點並不明顯,比如《莊嚴釋迦佛之密意》當中只講到了現空雙運,因此可能不是薩迦班智達。不過這種說法確實是有。然後在楚西降央多傑的《定解寶燈論講義》中說,果仁巴也持此種觀點,但果仁巴的著作如《入中論講義》、《中觀總說》當中都沒有發現承許“勝義谛主要”等字眼,所以,果仁巴承許勝義谛爲主要的這種說法也有待考究。總的來說,上述如瑪夏香秋多吉等諸位論師,主要承許“勝義谛重要”的觀點。
庚二(辨析彼義)分叁:一、詳析二者關聯;二、說彼過失;叁、于彼攝義。
辛一、詳析二者關聯:
雖說世俗若真實,勝義不成空性故,
然而斷除世俗谛,之外他法勝義谛,
少許亦不可成立,二谛方便方便生。
表面看來,“勝義谛主要”這種說法似乎非常合乎道理,因爲萬法本來的實相十分殊勝,對此著重強調、宣說也是理所當然的。
實際並非如此。世俗的本體若成爲真實不虛,則勝義不應成爲空性,但經中所宣講的勝義谛,並非于斷除世俗以外單獨存在。
也就是說,若將世俗谛棄之一旁,另外去何處尋找也不會得到一個勝義谛。衆生眼前所現之一切萬法,均爲勝義谛之妙用自現,以柱子爲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若將柱子之色法斷除,認爲其不重要而柱子的空性非常重要,但除柱子之色法以外哪裏又有一個柱子空性呢?說柱子真實固然不合理,否則勝義也無法成立空性,但抛開世俗谛以外,以他法安立的勝義谛少許也無法成立。
世俗谛、勝義谛二者可承許爲方便與方便生,《入中論》中說:“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依靠世俗谛可以證悟勝義谛,從本體而言,並非方便、方便生之本體,但從相續産生這一角度來講,通過世俗之顯現方可證悟空性之勝義谛,若將勝義谛斷除,單獨世俗谛的本相則無法找到;將世俗谛斷除,再去尋找勝義谛也不能成立。因此,從證悟這一側面來講,二者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從本體而言,完全是一味一體的。
爲什麼這樣講呢?世俗與勝義二者是在同一物體上進行區分的,對某一法,若未認識反而執爲迷亂,則稱其爲世俗谛;已經認知其本相,即…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