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火之自性熱,糖之自性甜,如是一切法,自性皆空性。”火自性就是暖熱的,糖自性就是甜的,一切萬法的自性應該是空性的,在此空性上,不會有“此空”、“以此空”等分類。
應該了知,所謂尋求自心者卻根本得不到心,這一點若以大圓滿的竅訣、通過上師指點心的本性,即可了知“見無所見,即已現見”的究竟奧義,麥彭仁波切于下文中說:未見即是最殊勝的見。于此處也可以說:未得到即是最殊勝的得到。佛經說:所謂見虛空是如何現見的,對此義應作詳細觀察。《智慧等空續》中也說:于自心法性界,如以無見之方式而尋思,現見無有所見之法身,是故名爲智慧界。以無有任何所見的方式進行觀察,此時,若能現見無所見之法身,此即所謂的智慧界。
有關這方面的道理,若以密宗方式進行解釋,則有十分殊勝的竅訣。平時經常觀察自己的心,到處尋找,卻何處也找不到,雖然如此,心的自性也從未與光明脫離,可以說,這就是密宗最究竟的境界。
一般藏傳佛教講《定解寶燈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未得到灌頂之前不能聽;還有一種,對于《定解寶燈論》當中最殊勝的竅訣修法,上師並不宣講,從理論上即使不灌頂也可以聽。我在1994年講《定解寶燈論》時並未要求灌頂,這次也同樣沒有要求,否則,可能有很多人不具備條件。但總的來講,最好還是具備灌頂這一前提,因爲上述所講道理,若以密宗和大圓滿的方式解釋則會非常殊勝,不需過多語言,只要按照上師所說竅訣觀自己的心,自然而然會現前所說的境界,但以顯宗理論講解,有時宣說很多語言也無法講出其中包含的甚深道理。
“外觀百法,不如內觀一心”,真正觀察自心時,始終得不到任何戲論,于此何者也不得的境界中坦然安住,即可稱之爲智慧大樂。誰如果獲得如此境界,確實是非常稀有,雖然無法以世間語言宣說,卻根本無有一絲一毫的傷心反而快樂無比。作爲凡夫人,現在只有誠心祈禱,一旦獲得證悟的境界時,才會真正了知現空是完全不相違的。
以上主要宣說中觀見解。不論大圓滿見還是中觀見,在座各位應力求于相續中生起一個殊勝的見解,在這一基礎上,對于其他中觀方面的論典也會非常容易理解,因此,希望大家在這方面多下工夫。
堪布根華所著《淺釋》的含義非常深,對于其中的內容要仔細閱讀。他說:對于本論的七個問題應該詳細分析,不要以爲高僧大德們的見解有所不同或者自相矛盾。不要這樣認爲,他們只是爲了使後學者了知真正的佛法教義,才顯現如此辯論的。若後學者也跟隨他們如此辯論,並進而毀謗,那必定導致毀壞自相續,這一點確信無疑,但是,若能通達辯論的方法,即使進行觀察辯論,也不會有過失。堪布引用了很多經典及論典的教義對這一點進行了說明,並且說:在《解深密經》中首先贊歎第叁轉*輪,對其他二轉*輪使用一種推測的語氣,但二者並不矛盾,同樣,有些高僧大德顯現上在說他宗的過失,但都是具有密意的行爲,後學者在修學過程中都應精進修持。這是堪布根華給予諸位後學者的殊勝教言。
二、聲緣證二無我耶
此《定解寶燈論》通過教證、理證並采用辯論形式淺顯易懂地闡述了甯瑪派的不共觀點,尤其是斷除煩惱的方法、獲得無二慧之方便等方面的教言,全知麥彭仁波切更是于本論中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加以了論述。後學者于聽聞過程中,在詳細分析各宗各派辯論之方式方法的同時,更要悉心省察自相續之功過,將本論所講教言運用到對治煩惱、增上功德方面,切莫以贊自毀他之邪慧染汙自他相續。
在“聲緣證二無我耶”這一問題中,不論印度還是藏地,諸高僧大德衆口一詞地承許——聲緣已圓滿證悟人無我,而大家一直爭論不休的焦點,即是聲緣是否圓滿證悟法無我。對此,本論通過“ 字遠離諸垢門 ”進行了抉擇。不論修習任何密宗教義,在抉擇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見解時,首先需要遣除的是其違品——煩惱障與所知障,它們是修行的主要障礙。在這樣的障礙當中,阿羅漢所具足的自私自利之心必須摒除,因此,第二問題即是遣除見解之違品。
這一問題在藏傳佛教辯論的相當大,但漢傳佛教與南傳佛教對此辯論得並不多,他們有人認爲已經圓滿證悟了空性;有人認爲對自己的修行沒有障礙,不必理會。有一位從學院到美國的修行人,他說:“正在講《定解寶燈論》,但其中的第二個問題似乎對西方人不太適合,所以沒有講。”我對他說:“這可能不太合理。麥彭仁波切作了如此殊勝的一部論典,其中的第二個問題與他們到底有沒有關系也不太好說。”這一點確實很難判斷,衆生根基各不相同,除佛陀外,能真正觀察衆生根基的人少之又少,表面看來,這是有關“聲聞緣覺是否證悟空性”的一個辯論,但人們對我和我所有怎樣的執著、以何種方式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的差別、人無我與法無我之間的差別等等,在第二個問題中宣講了十分殊勝的教言。因此大家不要認爲“這個問題是講聲聞緣覺的,與我無關”,如果以這種方式理解佛法,那對自相續不會有任何利益,實際上,佛陀以及諸高僧大德們所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對于我們調服自相續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對此問題,麥彭仁波切于本論中著重遮破了叁種不同觀點。
第一種,即清辨論師、夏瓦秋桑以及全知榮敦巴的觀點。他們認爲,聲聞緣覺僅僅證悟人無我,法無我絲毫也未證悟。清辨論師在解釋《中論》時,即以上述觀點作爲自己的立宗。對于這樣的觀點,月稱論師于《顯句論》及《入中論自釋》中通過教理著重進行了破斥。
還有一種觀點,以格魯派爲主的個別大德認爲:聲聞緣覺已經圓滿證悟法無我。
第叁種觀點,薩迦派果仁巴等認爲:自相續中粗大以及細微的五蘊全部證悟,而自相續以外的法並未證悟。
麥彭仁波切認爲,未證、圓證、僅證自相續法無我這叁種觀點既不符合教證也相違理證,因此並不合理。既然如此,自宗對這一問題是如何承許的呢?自宗認爲,不論自相續還是他相續,聲聞緣覺已圓滿證悟人無我,而法無我也已證悟一部分,如此承許非常相合教證、理證,無有任何過失。
麥彭仁波切在撰寫《中觀莊嚴論釋》時說:薩迦派全知果仁巴與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的智慧超群絕倫,在他們進行辯論的過程中,我們只需做旁觀者即可。但在本論中,麥彭仁波切並未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而是積極參與了他們之間的辯論。也許是自己對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的信心所致,確實感覺二位尊者的字字句句都隱含了非常深奧的密意,但到底是不是這樣,也希望大家通過自己的智慧分析,對照諸高僧大德的論典進行判別,如此一來,相信你們也會發現,即使窮盡言詞之極對其進行百般贊歎,但都不免有些言不盡意之嫌。
丙二(聲緣證二無我耶)分四:一、破他宗;二、建立合理之自宗;叁、以遣除疑慮宣說需證究竟法無我之理;四、建立究竟無二之唯一乘。
丁一(破他宗)分叁:一、破許聲緣未證法無我之觀點;二、破許聲緣圓滿證悟二無我之觀點;叁、破許聲緣圓滿證悟自相續五蘊之觀點。
戊一(破許聲緣未證法無我之觀點)分二:一、說他宗觀點;二、進行駁斥。
己一、說他宗觀點:
有說聲緣阿羅漢,未曾證悟法無我,
有些宗派說,聲聞緣覺阿羅漢並未證悟法無我。
對于法無我與人無我之間的差別,大家應該清楚。對此,藏傳佛教諸高僧大德的認識方法也各不相同,但麥彭仁波切在抉擇二無我的論典中說:執著相續的我和我所即人我執,對其他一切法的執著稱爲法我執。因此,若能證悟自相續的我和我所爲空性,即已證悟人無我;證悟其他法爲空性就是法無我。麥彭仁波切的說法非常符合榮索班智達的觀點,榮索班智達認爲:人我指相續,法我指執著法相。在其《七十空性論》的講義中說:所謂的相續是指五蘊的相續。因此,諸位應依據麥彭仁波切的觀點進行理解。
哪些人說聲聞緣覺未證悟法無我呢?在印度,中觀自續派的清辨論師于《般若燈論》中講到聲聞緣覺未證悟法無我的道理。有實宗具有增上慢的部分論師也認爲:聲聞緣覺只需證悟十六谛即可,不需證悟法無我。這一點在《入菩薩行·智慧品》中有詳細講述。藏傳佛教中,榮敦班智達在其論著中提到聲聞緣覺沒有證悟法無我;格魯派的夏瓦秋桑也認爲聲聞緣覺未證悟法無我。還有《涅槃經》、《獅吼經》等經典中也講到聲聞緣覺未證悟法無我,《涅槃經》講到四種低劣根基的衆生,即凡夫、緣覺、持邪見者等,認爲他們對法無我一無所知。因此,佛經中也講到了未證悟法無我的所化衆生,雖然如此,佛經畢竟是針對不同根基的衆生而言的,不能將此種說法執爲究竟。
己二(進行駁斥)分叁:一、如此則有未斷煩惱之過;二、阿羅漢亦未脫離輪回之過;叁、與教理相違。
首先是第一種觀點。對于清辨論師及藏地個別大德所許“聲聞緣覺絲毫法無我亦未證悟”的觀點,麥彭仁波切從叁個角度對其進行了破斥,首先是第一個太過:若聲聞緣覺僅僅證悟人無我而法無我絲毫未證的話,則有煩惱障未斷除的過失。
庚一、如此則有未斷煩惱之過:
未破蘊執之我前,以彼之力不斷惑。
若聲聞緣覺未破除對蘊的執著,則由于我執力量非常強烈的緣故,他們應該仍舊未斷除煩惱。《釋量論》說:“一切諸過失,薩迦耶見生。”世間各種煩惱及過患的根源即是我執和我所執的薩迦耶見,以此薩迦耶見的強大力量,一切煩惱過患皆會不斷湧現。若如你宗所許——根本未證法無我,那毫無疑問,蘊執必定存在,既然存在蘊執,煩惱障又如何斷除呢?如此則聲聞緣覺亦應成未獲得聖果。
既然煩惱未能斷除,所證人無我也並非究竟,這樣一來,聲聞聖者阿羅漢仍然沒有脫離叁界,但未從叁界中解脫的阿羅漢于此世間是否存在?顯而易見,若承許…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