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2

  ..續本文上一頁首先對真實定解與相似定解作一區分。

  丁一、真實定解與相似定解之差別:

  于基道果一切法,生起真實之定解,

  聽聞生信此二者,猶如道與彼影像。

  對基道果一切法生起的真實定解,以及由聽聞他人所說而生起信心的定解,此二者就如同道與道的影像,一者爲真實定解,一者僅是相似定解。

  “基”指勝義、世俗二谛之基;欲現前勝義谛、世俗谛則需積累福慧二種資糧,此即“道”;最後獲得色法二身之“果”,修行的所有內容全部可以包括在“基道果一切法”之中。

  通過自己聞思修行智慧的抉擇,最後生起確信——基道果一切法不會欺惑我們,這就是真實的定解。反之,聽到他人說:“基道果分別指二谛、二資、二身,對此不必産生任何懷疑。”然後自己也認爲“可能是這樣吧”,于是自己對基道果生起信心,這僅僅是相似的定解。此二者,就好像真正的道路與畫在圖片上的道路,前者具足真實作用,是真正的道路;後者雖然具足道路的形象,卻起不到任何實質性作用。

  對于真實定解與相似定解一定要詳細區分。比如依止一位活佛,如果認識他很長時間,那不論他人怎樣宣說都不會影響自己對他的了解,這就是真實定解;如果自己根本不了解,只是聽別人說:“這個人具有大功德,有神通,非常了不起!”由此輕信他人話語,這就是相似定解。

  無論是對一個人的認識還是了解佛教的有關道理都具有相似定解與真實定解的差別。一般而言,利根者通過自己的智慧抉擇並由此産生定解,鈍根者只是隨他人言行而生起定解,比如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通達一切諸法實相的唯是佛陀,通過自己的聞思修行對這一點生起定解的話,一定會非常穩固,很難隨緣而轉;若隨他人表面的詞句生起信心,暫時來講,可以稱之爲信心,但最終必定會隨外境而改變。因此,對佛教的任何道理,最好是通過自己的聞思修行生起定解,不要隨他而轉,這一點至關重要。

  定解的範圍非常廣,如證悟無上大圓滿、中觀實相義等證悟的智慧可以稱爲定解,世俗中對輪回業果、前世後世深信不移也稱之爲定解。不論世俗中的輪回、因果,還是勝義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大家均應力求于自心相續中生起真實定解。

  丁二、真實定解之來源:

  藏傳佛教具有一種不共的特點,即對于勝義谛與世俗谛分析得非常透徹,對此二谛所産生的定解也可分爲勝義量、名言量兩種,此二量的來源是什麼呢?

  稀有法稱月稱尊,善說日光同現于,

  佛教廣闊虛空中,摧毀疑惑重重暗。

  十分稀有的法稱論師和月稱論師的善說日光,就如同放射萬丈光芒之明日在同一時間顯現于佛教的廣闊虛空當中,以此摧毀了衆生無始以來沈積的重重黑暗。

  法稱論師與月稱論師在佛教中的威望非常高,他們的善說非常殊勝,如果想抉擇世俗谛與勝義谛,就必須依靠他們的善說。爲什麼呢?月稱論師著有《顯句論》、《入中論》、《入中論自釋》等中觀方面的論典,主要抉擇勝義方面一切萬法空性的道理;法稱論師造了《釋量論》等有關因明方面的論典,著重抉擇世俗中因果不虛、釋迦牟尼佛是唯一量士夫等道理。也就是說,依靠《入中論》等中觀論典可以摧毀勝義方面的疑團,依靠《釋量論》等因明論典,使名言方面的種種癡暗得以解除,因明、中觀如同昂然而立的一對雄獅,以此二者可以戰勝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謬論邪說。

  此處,麥彭仁波切以簡潔的金剛語爲諸後學者指明了學習因明和中觀的重要性——可以對勝義量、名言量生起無誤定解。大家應尤其著重研究因明,如若未以因明推理衡量世間一切名言萬法,即會對佛教的許多相關道理模棱兩可、疑惑重重,相續中很難生起穩固定解,但是通達因明之後,即可了知名言萬法的無欺顯現,對因果不虛、釋迦牟尼佛爲量士夫生起真實定解,這就是有關名言量的定解;勝義方面對空性有所感悟,即是有關勝義量的定解。生起如此勝妙定解的來源,即法稱論師與月稱論師,如果依靠二位論師的善說進行如理抉擇,自相續中的無明癡暗將會無余摧毀,定解也將如同雲散日出般自然而然顯現。

  很多修行人認爲自己非常愚癡,對佛教道理一竅不通。假若如此,那你應該仔細研讀法稱論師與月稱論師的論典,這樣就會對名言、勝義的道理精通無礙,對佛法教理自然通達,以此必定可以遣除一切的疑惑癡暗、盛燃定解智慧的善妙燈火。

  佛教徒應該精進聞思因明與中觀,如若具足這兩種智慧,不論學習任何法要都將輕而易舉。有些人對中觀空性非常重視,從空性境界的角度來說還不錯,但抉擇世俗名言時卻有很大困難。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給劄嘎仁波切的《辯答日光論》中說:抉擇名言量時,法稱論師是世間唯一的明目。尤其藏傳佛教對因明方面的修學非常廣泛,幾乎每個寺院都設有辯經場,通過辯論的方式,使諸多修行者相續中的疑惑渙然冰釋。

  丁叁、真實定解之利益:

  學習因明、中觀既然如此重要,那究竟有什麼作用和利益呢?

  依靠名言觀察量,無有錯謬行取舍,

  尤其于教與本師,獲得誠信唯一門,

  即是因明之論典,

  對于7歲孩童所寫的如此殊勝的道理,世間所謂的智者們縱然苦思冥想也無法宣說,可見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卓絕智慧並非凡夫人所能企及,他老人家是怎樣說的呢?

  依靠名言量的觀察——眼識所見、耳識所聽……凡根識前能夠顯現的世俗法均稱之爲名言,觀察名言的量或智慧,即因明所抉擇的名言量,也可以稱爲觀現世量。具體來說,即現量與比量,依靠此二者可以無誤取舍因果、生死輪回、前世後世,通過這樣的名言量可以抉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世間任何一種道理。因此說,世間的因果規律、世間與出世間的關系、地水火風與身體以及身體與心識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全部是依靠無有錯謬的名言量抉擇的。

  依靠名言量的抉擇,尤其會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其教法生起堅固不退、由衷誠摯的信心。《前世今生論》中以“二”宣說了釋迦牟尼佛的一切功德:“唯以清淨二智慧,徹見二谛法真義,遠離二障諸垢染,圓二利佛前頂禮。”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已經斷除二障、現前二智,徹底照見二谛,究竟成辦自他二利。因明是對釋迦牟尼佛及其教法生起不共信心之門,如果精通因明,首先會了知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是世間唯一的量士夫;其次會對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八萬四千法門生起正信,了知其爲唯一的殊勝正量。在法稱論師《釋量論·成量品》中,著重分析了唯釋迦牟尼佛斷除一切無明煩惱之根本、徹見二谛之本質、所說無有任何過患等道理,以此成立釋迦牟尼佛是唯一的量士夫,由此可知,其所宣說之法必定成立爲正量。克主傑說:《釋量論》的核心內容即第二成量品——抉擇釋迦牟尼佛爲量士夫,第一品作爲前提,講述了通過何種比量成立釋迦牟尼佛爲量士夫,後二品僅是附言而已。薩迦班智達在《量理寶藏論》中說:“言詞特征若決定,亦能推知前生也。”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語言詞句,無有一人可以推翻,這一特征決定成立,由此可以推知,此特征的來源必定是無我智慧的瑜伽現量,通過此種方式成立了釋迦牟尼佛爲真正的量士夫。

  開顯抉擇實相義,無垢智慧勝義量,

  即是勝乘中觀論。

  釋迦牟尼佛成立爲量士夫,這一點通過因明推理已經生起了誰亦無法強奪的誠信,而如理如實抉擇甚深究竟的中觀實相義,必須依靠無垢究竟的中觀勝義量來成立。

  有關勝義量,比如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離一多因等等,若想抉擇遠離一切戲論的本來實相義,必須依靠上述所說的無垢智慧勝義量。哪些論典中詳細宣講了智慧勝義量呢?如龍猛菩薩的《中觀六論》,月稱菩薩的《中觀叁論》及聖天菩薩的《中觀四百論》等,在印度藏地不論哪個教派中,有關中觀方面的論典都是非常多的。

  全知麥彭仁波切以其唯一智慧力的顯現告諸後學:抉擇一切萬法的實相需要依靠中觀論典,抉擇世俗萬法則必須通達因明。實際上,因明最究竟的也僅爲比量,其中並未涉及究竟大空性應如何抉擇,但對于這一點,很多人一直模糊不清,很難分析。

  有些人自稱“大瑜伽士”、“金剛上師”,如果僅僅是一個名稱,那也不值得稱贊,但如若已經具足因明、中觀這兩只慧眼,此人即已趨入釋迦牟尼佛的殊勝正道,諸佛菩薩及諸傳承上師們必定會同聲贊歎。因此,若想成爲一個真正的好修行人,就必須力求打開自己相續中真正的慧眼,尤其正在學習經論的修行人,應竭盡全力通達中觀、因明所宣述的道理,如此一來,佛法中的很多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睜開此二之慧眼,不隨他轉而真入,

  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贊歎入道者。

  依靠中觀、因明二者即可睜開二量之慧眼,這時,我們再不會隨他人而轉,而是真正趨入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深廣正道。

  有些人認爲,辦了皈依證即是進入佛門,實際並非如此,佛法深邃難懂,一般人很難趨入,只有內心真正生起了中觀與因明的智慧,才說明已經進入了佛門。現在有些人只有勝義量的智慧,自認爲空性的境界高人一籌,但名言中,對因果的取舍以及對佛陀的信心如何增上等一竅不懂;還有些人在名言方面特別注重,深信因果,而對有關空性的教言卻避之若浼。這樣的修行已經將勝義與世俗完全脫離,最終決定不會成功的。

  作爲一個修行人,既要了知一切萬法如夢如幻,也要深信世俗中因果無欺存在、任何行爲不能錯亂之理,如果已經睜開勝義與世俗這兩只慧眼,則不管是出家身份還是在家身份,都可以稱之爲真正趨入佛門者,值得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的高度贊歎。

  對空性境界有所感悟、對無欺因果深信不疑,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入道者。麥彭仁波切說:對這種人值得高度贊歎。《中觀寶燈論》中說:乘騎二谛之駿馬,睜開二量之雙目,揮舞精進之長鞭,奔至佛果之城邑。《中觀莊嚴論》中也說:“乘二理…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