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24

  ..續本文上一頁人廣傳大圓滿。

  實際並非如此,佛法的道理極其甚深,翻開諸傳承上師們的教言就不難發現,不要說大圓滿的正行,對你來說,所謂的加行是否究竟也存在很大疑惑!

  前世具足殊勝善緣者通過上師教言精進觀察心之生、住、去處,何者也不得時可以證悟心之本性,這一點對利根者來說毋庸置疑。但對此應詳細區分,某些上師如果問:“心有沒有顔色?”他說:“沒有顔色。”又問:“有沒有形狀?”他說:“沒有形狀。”“那它是從哪裏來?住于何處?……”如此一一詢問時,他說:“什麼也找不到。”這時,上師對你說:“你已證悟空性,現可以出去弘揚佛法。”可這位弟子弘法不到幾天,就暴露出非佛教徒的不如法行爲,下面的弟子也開始肆無忌憚地誹謗……這到底能否稱得上真正的“證悟者”?相信諸位修行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做出公正的判斷。

  學院也有類似現象,對心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認就認爲已經證悟大圓滿,但這是非常危險的,希望諸位還是要認真地聞思。大圓滿不共加行中有身加行、語加行、心加行,上師如意寶在《直指心性注疏》中有較廣論述,無垢光尊者的“叁大講義 ”中也對此作了詳細闡述。當然,真正觀察後了知其顔色、形狀等均無有所得,這是認識自心本性最好的前提條件。但若未能善加抉擇而盲目斷定爲已經“證悟”的話,那現在的心理學家或知識界的諸位世間學者是不是已經成爲證悟大圓滿的瑜伽士了呢?絕對不能如此承許。

  庚二、分析此理:

  心本不是色法故,誰亦無法見色等,

  僅僅未見若認爲,已證空性極荒謬。

  按照《俱舍論》的觀點:色法具有顔色、形狀,而非色法的意識不存在顔色、形狀等。

  心本來就不是瓶子、柱子等色法的緣故,誰也無法見到其顔色、形狀。若以“未見到心之顔色形狀”爲理由而自認爲證悟心之空性,那實在是太荒唐可笑了!不要說學修宗派的你們,即使未皈依佛門、山上放牛的牧童也不會見到心的顔色形狀。

  百般觀察人頭上,不可能見畜生角,

  若說未見彼者故,已證空性人皆證。

  沒有長時間依止善知識,也未經過千辛萬苦的精進修行,認爲“一法之上不存在另一法”就是所謂的證悟空性,如此一來,諸位聖者以“稀奇”等言詞多加贊歎也就無有任何必要,證悟空性絕非如此簡單。就好像通過百般觀察後發現人的頭上根本沒有牛等畜生的角一樣,若對心性再叁觀察而未能發現其顔色形狀,就認爲自己的修行非常了不起,已經證悟心之本來面目,那這樣的“本來面目”、“心之空性”人人都可以證悟了。

  麥彭仁波切于本論中對有關修行和修法的問題宣講得十分清楚。末法時代的修行人對佛法教義懵懵懂懂,唯獨在文字上充實自己的大腦,然後自欺欺人地認爲已經證悟了空性,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所謂的空性一旦證悟之後,確實非常簡單,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證悟。小乘聲聞中有些增上慢的修行人,他們自己在寂靜處精進修持,雖然沒有獲得阿羅漢果位卻自認爲已經獲得,返回城市後仍然産生煩惱。因此,自認爲已經證悟空性的各位行者,應該對照傳承上師教言詳細分析,否則愚昧無知地做出一些自害害他的行爲,其後果恐怕會相當嚴重。

  有時也經常這樣想——藏傳佛教中認定活佛這一問題其實非常值得重視,比如本來不是活佛而認定爲活佛,以此吸引信徒、廣收供養……所謂的認定者是否具足真正的理由,若沒有理由而將某人認定爲活佛,那不僅自己種下了很嚴重的惡業種子,對他人也會造成危害。

  據說我們當中有些人也經常對別人做一些認定,但你自己是不是已經證悟了?確切來講,我自己根本不敢對別人印證,有很多人問:“我現在是不是已經證悟了?”之後就開始描述自己的種種境界。如此說的時候倒確實與傳承上師所說大圓滿的境界十分相似,但我也不敢說“對,你已經證悟了”之類的話,反正讓他繼續修持,對衆生的悲心、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以及自相續的智慧等如果越來越增上的話,那或許已經證悟了,否則也不太好判斷。

  很多人認爲自己已經證悟了大空性、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境界,在此,麥彭仁波切要求大家對這一點一定要再叁觀察,如若並未證悟卻自認爲已經證悟,則不僅對他人不利,而且對自己的今生來世也有極大危害。雖說大圓滿將自心抉擇爲空性,但僅僅了知心無有顔色、形狀並不是真正的證悟,這僅僅是前行之法而已。

  己二(真實抉擇)分二:一、自宗如何抉擇;二、觀察他宗所許。

  麥彭仁波切自宗認爲真正的證悟應通過何種方式進行抉擇呢?

  庚一(自宗如何抉擇)分二:一、說真實義;二、以喻說明。

  辛一、說真實義:

  是故以理而分析,若見真正之實相,

  徹底了達自之心,如幻本體無實有。

  應通過中觀五大因等理證詳細分析,所謂的心有故有不生、無故無不生,或者通過心與心所一體、異體的方式詳細觀察;大圓滿中對于心的生、住、去處加以細致觀察也屬于一種理證方法。上師如意寶在《大圓滿直指心性注疏》中,前面部分通過中觀方法抉擇心之本性爲空性,之後以大手印的方法抉擇心之自性安住。無垢光尊者在《直斷本住講義》中,分別講到前行破心房、正行直指覺性本體、後行覺受之護持方法,其中前行破心房中通過叁種觀察方法 對心的本性進行了抉擇。

  對于心的本性進行如此細致的分析之後,若能真正見到心之實相,徹底了達所謂心者從空性方面絲毫也不成立,從顯現來說卻如幻如夢、自相不滅。也就是說,真正照見自心的本來面目時,了知其雖可如幻如夢地顯現,實際卻無有一點實質,完全是無來無去、無離無合之本體。無垢光尊者說:如果是利根者,上師對其稍作指點即可真實通達自心本體。尤其前世曾被善知識攝受、修持過密法的修行人,即生依靠殊勝因緣值遇善知識後,依靠上師的指點和竅訣馬上開悟的現象不勝枚舉。

  以理觀察這一點非常重要。《寶積經》等經典中皆講過心爲空性,雖然聖教所說觀點完全值得信賴,但聖教所說教義只能通過信心了知;理證則是依靠自己的智慧進行抉擇之後了知,通過此種方式生起的定解非常穩固,因此屬于利根者之行爲。

  上述所說境界雖從文字上可以相似了知,但真正的修證仍需依靠上師的竅訣或在上師引導下觀察並精進修持,方能真正通達心性明空無二的境界。當然,以文字表達時只能運用“空性”、“不存在”等字眼,僅此而已,但利根者通過誠心祈禱上師、自身精進修持可以真正通達如此殊勝稀有的境界。

  本論中,這一段其實已經講到了大圓滿,我在這裏並未宣講相關竅訣,僅從文字上做了解釋,也即將寶藏指點給你們,若真正想要進一步了解其中所蘊藏的深奧內涵、獲得無盡的如意寶藏,則需要大家精進努力的挖掘。

  辛二、以喻說明:

  爾時如視前虛空,自心正在動念時,

  亦爲空性之定解,必須深深而生起。

  心的本性從空性來講無有任何實質,從顯現來講如幻如夢,對于此種境界一般人很難通達,下面以比喻進行說明。

  自心正在起心動念之時,其本體即是空性,就好像直視前方虛空時何者也不存在,但雖是空之本體仍可以顯現,如同大海正起現波浪之時,波浪的本體也根本未曾遠離大海一樣。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十叁品中說:“轉依也只是以因煩惱清淨而顯現功德,並非承認從煩惱之因,轉依成功德之果即由不清淨變爲清淨,因爲所有罪業煩惱均不是清淨之因或本體,也就不可能轉依爲功德。”煩惱與智慧二者並非因果關系,煩惱本來是忽然的客塵,客塵消盡,智慧的本來面目自然而然現前,此即分別念或煩惱轉依爲智慧。因此,嗔心、貪心的本體即是智慧,只是在認識和不認識的兩個階段出現了不同,如同王子雖然淪爲乞丐,但仍然是國王的種姓,只是人們不認識而已,了知真相後,他終究會成爲具大權威之國王。

  對正在起心動念之心,認識其本性就是空性、智慧,這種定解必須從內心當中深深生起。所謂的“深深”是指並非停留在語言文字上,“煩惱即菩提”等言詞一般的尋伺者都會說,但真正的境界不是文句所能表達,而是從內心深處生起真正決定性的定解。有關這方面的教言,在蓮花生大士、布瑪莫紮、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諸傳承上師的竅訣寶庫中,蘊藏了數不勝數的珍貴如意寶,只要具足信心的鑰匙,即可開啓心中的無盡寶藏,隨心所欲地任意享用。

  以前法王如意寶每次講《定解寶燈論》時,都要求四衆弟子一定要記住這個偈頌。我也是在前面偈頌還沒有背誦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背誦這兩個偈子了,當時自己的信心非常大,對大圓滿的甚深境界十分羨慕,也經常想:如果即生未能通達這樣的甚深境界,那希望來世一定要遇到如此殊勝的大圓滿法。堪布根華曾經說:如果死亡真的來臨,其他並沒有什麼可惜的,但自己的智慧已經不在實在有些可惜。我確實也這樣想:我這個人死了倒不可惜,但如果以後不能遇到如此殊勝的法本那就太可惜了。對這方面真的非常擔心。

  對正在起心動念的心應了知爲空性,這一定解必須在心坎深處生起。可是個別人根本不明白這一道理,問他:“你的心是什麼樣的?”他認爲雖然找不到卻可以起心動念,這就是智慧。之後便將此種起心動念——不清淨分別念執著爲清淨法身。但若果真如此,那牦牛以上也可以對此一清二楚,應該說它們也已經證悟清淨法身了吧!《上師心滴》中說需要遣除修障,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修行稍出偏差就會修錯,這時雖然自認爲已經通達,其實已經走入歧途,非常危險。

  庚二、觀察他宗所許:

  若問所謂汝之心,一無所有如虛空?

  抑或了知種種相?究竟是爲何者耶?

  對這一頌詞有兩種解釋方法。

  堪布根華及其他上師的講義中這樣講的,如果有上師或其他人問你:“你的心是像虛空一樣一無所得,還是能夠了知各種各樣的…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