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26

  ..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大圓滿中最高的境界,如此殊勝的境界中,已經遠離有無是非等一切戲論,其究竟密要即是無有任何所緣的通徹覺性,大圓滿所謂赤裸裸的覺性也即如此。

  汝者所謂離是非,如同靶子住心前。

  但你們其他宗派所謂遠離有無是非的境界,語言宣說時確是遠離一切戲論,而實際就像射箭時靶子放于前方,仍然存在一個目標作爲對境一般,一方面說不執著,另一方面卻在心中存著一個念頭去深深地執著,這並非真正的修行,而是一種執著邪見。

  對方所說的這種觀點,以理論進行說明時根本無法解釋,若依靠修證境界驗證則更是無法登于大雅之堂。末法時代這樣的修行非常多,無垢光尊者說:如今佛法的太陽已接近落山,此時能對經續之義通達並弘揚者異常稀少,而邪見、邪師卻多如繁星,故而具眼目者應希求佛法真理,依此方能真正超越一切魔衆。所以,修行時需要善加抉擇,不要對如同外道的我一樣非有非無的修法盡心修持,也不要將如靶子一般的對境始終置于心前深深執著,真正的入定境界中根本不會有任何執著之相。對于中觀應成派所說遠離一切戲論的究竟見解,或大圓滿中自然通徹的覺性均應如此解釋。

  在最後的究竟境界中,一切有我、無我等執著都不存在,但以凡夫的境界對此根本無法領會,所以初學者首先應斷除我的執著,修習無我。一般來講,除中觀應成派及大圓滿中部分特殊根基以外,直接修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者恐怕是百無一成,因此按次第修學就顯得異常重要了,應以何種次第趨入呢?最初應對所謂的“我”詳細觀察,了知其並不存在之理後,再繼續修持即可滅除“有”的執著相,之後“無”的執著也會漸漸斷除,如同燧木與燧墊,二者摩擦後均會焚燒無余。《入菩薩行·智慧品》中也做過如是宣說。

  己二(真實抉擇)分叁:一、須斷我執之理;二、以喻說明;叁、了知後應實地修持。

  庚一、須斷除我執之理:

  自他依靠此實執,周而複始入有海,

  遣除此等之對治,即是無我執著相。

  無始以來,自他等無量衆生依靠這種實有的執著,周而複始不斷地沈入叁有輪回的大海之中,如果想從中獲得真實解脫,必須依靠無我的對治,遣除一切實有執著。

  遣除實執的對治方法就是無我的執著相。通常于世俗中修持慈悲心的功德非常大,但相對無我而言卻無法與之相提並論,《量理寶藏論》雲:“慈等與我不相違,因非能斷輪回根。”慈悲心等與無我可以說是間接相違,但若不是直接相違能否斷除我執呢?不能。必須修持無我的智慧才能斷除輪回的根本,因此,了知無我的重要性後,應首先以理抉擇無我。

  宗喀巴大師《叁主要道論》中說:“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亦不能斷叁有根。”本論亦于下文中說:“此乃一切初學者,無有錯謬之入門,口說最初即斷此,乃是散布魔密語。”衆生依此實執在輪回中不斷流轉,而其根本因即是無明,欲斷除無明就必須修持無我的執著相,無我雖也屬于一種執著,但針對初學者卻不能首先斷除,否則很難從輪回中獲得解脫。而對于無我也需要依靠智慧觀察抉擇,並不是上師說“我不存在”,于是我就真的沒有了,應該通過《中觀六論》的觀察方法進行抉擇,以智慧剖析,了知“我”只是衆生迷亂分別念前的執著相,所謂的“我”根本不存在。這樣從理論上了知後繼續修持,漸漸即會斷除我執。

  未知無有之道理,僅信無有無利益,

  對于“無我”應從道理上通達,否則,僅僅依靠信解而如此言說無有絲毫利益。

  隨法行者通過認真的聞思,依靠中觀各種推理抉擇之後,對“我不存在”這一結論生起相當穩固的定解,這種見解不會隨他而轉。而隨信行者聽到別人講“我不存在”,出于對他的信仰,于是自己也認爲“我並不存在”,但這樣的見解很容易隨境而轉,對于無始以來漂泊輪回之因——實執的斷除沒有任何利益。

  庚二、以喻說明:

  如同對于花色繩,迷亂執著其爲蛇,

  觀想無蛇無有利,若知無理斷蛇執。

  信心固然重要,但與智慧相比則稍遜一籌,因此應以智慧對無我進行詳細抉擇。現在社會上稍具聰明智慧者,如果對其稍作指點,即會使之從道理上明白,“我”確實不存在,此時他的見解也不會退轉。

  比如黃昏時見到一條花繩,誤以爲是毒蛇,心中開始惶惑不安。這時即使別人說“根本沒有毒蛇,不用害怕”,但對于自己親眼所見仍無法遣除疑慮,內心的恐懼根本不能消除。後來依靠明燈等助緣,對此“毒蛇”反複觀察後,發現其實只是一條花繩,于是長舒一口氣,內心的恐懼感也渙然冰釋。

  從密法角度而言,無始以來的實執從衆生迷亂現象中起現,通過上師竅訣認知自心本性後,一切迷亂顯現自然而然消于法界,這時不會再于輪回中輾轉感受痛苦。這一點,若依大圓滿等密法方式解釋則有很多殊勝竅訣。

  因此,通過各種中觀方法觀察自心本性,對斷除我執有很大利益。如此分析抉擇時,會發覺世間的種種行爲無有任何利益,根本不可靠,只有斷除我執才能脫離輪回、獲得寂滅解脫的安樂,這才是真實正道,由此必定會對佛教生起堅定不奴退的信心。

  庚叁、了知後應實地修持:

  是故分析而了達,不應停留觀察上,

  無始實執久串習,務必再叁修無我。

  經過多年聞思、依中觀推理反複思維觀察之後,自然而然會認識到所謂的我根本不存在。但僅僅認識無我是不足夠的,由于無始以來串習的惡劣習氣非常嚴重,僅以理論了知根本不能斷除我執。所以諸位修行人不應停留在表面觀察或口頭言說上,自己的認識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應該繼續修持無我空性。

  有些人僅于上師面前得到了微不足道、如芝麻般的少許法要,就開始手舞足蹈、欣喜若狂,認爲自己已經通達無我了,但沒有實地修持的話,遇到煩惱等外緣時根本無法做出對治,仍然是唉聲歎氣、苦不堪言。所謂的修行不要停留在觀察認識這一層面上,宗喀巴大師《叁主要道論》在講完叁個主要之道後勸勉諸位修行人說:“自己如實通達時,當依靜處而精進,速修永久之佛果。”從教理上了知後,一定要到寂靜處精進修持,否則所認識的稍許境界極容易退失。所以麥彭仁波切也于此處合掌勸請:無始以來的惡劣習氣非常難以斷除,希望諸有緣弟子務必精進修行無我,力求斷除流轉輪回之根本。

  對于修行過程中是否需要執著這一問題,應善加分析後才能抉擇。修習顯密任一教法時,初學者最初應聞思《現觀莊嚴論》等教理,將世俗顯現的一切萬法抉擇爲空性,之後精進修持以斷除對人法的實執。如果實執未能斷除,不僅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無法根除,而且從輪回中獲得解脫亦成暗室求物、海底撈針,難乎其難。

  根登群佩大師說過:實執就如捆綁自己的繩索,其上雖有形色各異、五彩缤紛的裝飾品,但若未將繩索解開而僅僅解下其上之裝飾,則對解脫無有絲毫利益;同理,只有斷除對萬法的實執,依實執産生的種種迷亂現象方可逐漸滅盡。一切實執的根本即是我執,世間的一切煩惱痛苦皆因我執而起,也正是由于我執的強大力量才導致衆生長期流轉于叁有苦海之中,因此,, 對于, 轉生輪回叁有的根本因——我執應首先認識繼而加以斷除,就好像認清傷害自己的敵人後將其關進監獄一樣,否則必將出現心腹重創之疾、縱虎歸山之患。

  己叁、彼之必要:

  照見本義諸大德,極其鄭重而宣說,

  必須通過修無我,方可根除我執見。

  無我的道理至關重要,尤其單空修法對初學者更是必不可少。印度清辨論師、蓮花戒論師、靜命論師等中觀自續派的論師們,首先抉擇相似勝義谛,對初學者宣說單空的修法;藏地以宗喀巴大師爲主的高僧大德們,也首先抉擇單空修法,以此引導衆生次第進入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從古至今,藏傳、漢傳以及印度鼎鼎有名的高僧大德們,已經通過種種竅訣方法照見心之本義,如實徹見萬法之實相,他們鄭重其事、異口同聲地強調說:“必須精進修持無我,才能斷除自相續中無始以來我執邪見的高山。”

  《般若經》對單空以及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都有講述。所謂的單空對初學者而言是必修之法,如果不能空掉一切實有之執,對世間形形色色的迷亂顯現愈來愈執著,對世間八法也越來越希求,則說明我執的力量日漸強大,如此將于叁有苦海中不斷流轉,無有出期。若能對空性有所認識,了知一切器情顯現都乃迷亂之法,這樣對世間的耽執會逐漸淡漠,于解脫也將觸手可及。《般若經》中講到一個比喻,如同一人于廣袤無邊的森林中迷了路,正當他彷徨無助地四處尋找出口之時,突然發現放牛的牧童在嬉戲玩耍,于是他如釋重負,知道自己已經走到森林的邊緣,再不會步入險途了。由于牧童不會在森林中心放牧,因此迷路者在見到牧童後便知道自己已經接近森林邊緣,同樣,諸位修行者若對空性無我之法有所認識,則很快就會從無邊無際的輪回森林中獲得解脫。

  我們現在已經被善知識攝受,並且值遇了殊勝的空性法門,從佛經所述之比喻進行推斷,可以了知這就是從茂密輪回森林中解脫的象征。最關鍵的是自己對無我空性的認識程度如何,如果對空性境界已經有所認識,但僅停留在觀察這一表相上而未能繼續實修的話,則如同隱藏于雲霧間的太陽,由淺顯認知所得之境界很快就會被無休止的分別念烏雲所掩蓋,與普通世間人無有任何差異。因此,對于顯宗抉擇之空性或密宗所許之覺性,只要稍有認識時,就應如同盲人抓住大象尾巴一樣,再也不放開。同樣,在對空性無我有所認識這一基礎上,于實際行爲中亦應躬體力行、孜孜不懈地精進修持,否則,只是認識而未修持的話,不要說遠離一切戲論的殊勝境界,第一個有邊還未遠離,何談遠離其他邊?簡直是癡心妄想。

  此乃一切初學者,無有錯謬之入門,

  口說最初即斷此,乃是散布魔密語。

  “無我”與“斷一邊”有相同含義,首先通過各…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