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3

  ..續本文上一頁妙車,緊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實,大乘之行者。”因此,通達二谛非常重要,自相續是否具足這種境界,大家一定要對此詳加觀察。

  以上對通達勝義、世俗二谛之定解進行了宣說。麥彭仁波切正在思索這個問題時,隨即又産生了後面的念頭……

  丙叁、真實緣起:

  如是思維仙人前,頓現一位流浪者,

  爲觀察其智慧力,如此提出七問題。

  此處運用擬人手法,將麥彭仁波切的兩種分別念形象化,使下文將要闡明的甚深義理通過仙人與流浪者之間的辯答躍然紙上。

  獨自居住于寂靜深山的仙人(指前面的分別念)正在思維上述道理——表面看來,這位仙人似乎對前面所說的境界真正生起了定解。這時,突然出現一位分別尋思的流浪者(指後面出現的分別念),爲觀察仙人智慧的深度,于是提出了下面的七大難題。

  並且對仙人的回答提出要求:

  人雲亦雲豈智者?憑自智力而分析,

  立即回答此提問,明了內智如見色。

  現在世間的很多智者只是人雲亦雲,雖然口頭上說著“薩迦派、噶當派、禅宗”等各宗派的觀點,但其自相續卻不具足通過智慧觀察所得出的真正見解。或者,有些人從各種書籍中摘錄出自己需要的部分,並以自己的分別念在中間作一些連接文,之後于扉頁上清晰地標出“某某大德著”。如此人雲亦雲,怎可稱其爲具智者?

  仙人你如果人雲亦雲的話,那根本不能稱爲智者。因此,你應該通過自己的智慧力觀察、分析,若能于很短時間內圓滿回答我所提出的七個問題,才可以真正了知你內在的智慧究竟如何,就如同白晝現見色法般了然分明。

  有些佛教徒、大和尚,自認爲已經對佛法教義精通無礙,那我們也應該給他提出幾個問題,通過他的回答,或與其交談,就好像清晰可辨的色法一樣,對其內在的智慧自然可以一目了然。

  流浪者爲了測度仙人內在的智慧,准備對他提出七個問題,但首先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他不要太傲慢,應該運用自己的智慧詳細分析之後再作回答,否則,所謂的人雲亦雲根本不能稱之爲智者。

  多聞如鼻雖長伸,僅飲井水未能品,

  深法水者求名聲,如劣種者貪王妃。

  流浪者接著說:仙人你不要自認爲博學多聞,並且依此妄加破立,實際你也僅僅是了知佛法的表面含義,就如同大象雖然伸出長長的鼻子,也僅能汲取淺井中的水,對于浩瀚無邊的深法海水根本未曾品嘗,如果你只是爲了貪求智者的名聲,那就如同劣種人貪執王妃一般不現實。

  我們當中的有些人,聞思佛法的時間並不長,聽聞過程中也未能以恭敬心谛聽,卻自認爲廣聞博學,出去一兩天,馬上自稱爲“大圓滿瑜伽士”;還有些人說“某某上師印證我是金剛上師”,于是開始廣泛攝受弟子、招納信徒。曆史上確實有“印證”這一說法,但一般來講,所謂的境界不一定要上師認定,通過自己的詳細觀察——自相續煩惱是否已經清淨?自身行爲是否如法?到底是不是大瑜伽士,你自己也會清清楚楚。如果只是自吹自擂地聲稱自己是“大圓滿瑜伽士”,後來無法守戒也只有還俗,最初一兩天還可以裝作密宗瑜伽士,但並不是留了頭發、戴了白色耳環就可以稱爲密宗瑜伽士,主要應該看你內在證悟的功德。到底能否稱爲瑜伽士,這一點自己肯定會一清二楚,密法中的證悟功德不要說,《劄嘎山法》中所說的出離心是否已經具足?如果看破世間的心都未生起的話,那希望你還是先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修行人,不要希求大成就者們的高深行爲。

  流浪者勸誡仙人說:你千萬不要隨聲附和他人的觀點,應該依憑自己的智慧進行抉擇;也不要太驕傲,還未了知中觀遠離一切戲論的甚深道理,卻希求美妙顯赫的名聲無有任何必要。

  流浪者在對仙人做出上述兩個要求之後,開始正式提出他的七個難題:

  如是七種難解題:見解無遮或非遮?

  聲緣證二無我耶?入定有無執著相?

  觀察修或安置修?二谛何者爲主要?

  異境何爲共所見?中觀有無承認否?

  《定解寶燈論》的全部內容可以包括在此頌講到的七個問題之中,而這七個問題可以含攝于文殊心咒“阿 巴匝那德”六個字當中,也即前面五個字分別宣說前五個問題,後兩個問題則包括在“德”字當中。

  全文以“阿(A)”、“ (<)”、“巴(0)”、“匝(4)”、“那(/)”、“德(KA:)”六個字解答了七個問題。在本論結文時,全知麥彭仁波切對“阿 巴匝那德”六個字以及七個問題作了概述。第一個問題——見解無遮或非遮,有人說見解應爲無遮,承認自空觀點;有人認爲應是他空而承許非遮,究竟應該如何承許?麥彭仁波切以“阿字無生之法門”作爲回答。第二個問題——聲緣證二無我耶,有人說已經證悟,有人說沒有證悟,究竟孰是孰非?自宗承許爲“ 字遠離諸垢門”。第叁個問題——入定有無執著相,有說入定時有執著相,有說入定時無有任何執著相,究竟哪一種觀點才正確呢?麥彭仁波切以“巴字顯現勝義門”作了抉擇。第四個問題——觀察修或安置修,修行時是觀察還是不需觀察直接安住?自宗承許“匝字無生無死門”。第五個問題——二谛何者爲主要,勝義谛與世俗谛,究竟孰輕孰重?自宗承許“那字遠離名稱門”。第六個問題——異境何爲共所見,六道衆生有沒有一個共同所見,比如一碗水,每一道衆生的面前都有各自所現,哪一個才是衆生共同的所見?第七個問題——中觀有無承認否,到達最高境界時,中觀應成派究竟有承認還是沒有承認?這兩個問題用“德字甚深智慧門”進行抉擇。

  麥彭仁波切曾經做了一部有關陀羅尼修法的論典,其中詳細講到了《定解寶燈論》的重要性,並且說此論已經涵蓋顯、密一切教法的精髓。看似簡單的七個問題,在當時引起了極大轟動,一個7歲孩童,卻將整個藏傳佛教最敏感、辯論最大的問題簡要歸攝在七個問題之中,這絕對不是普通凡夫所能做到,以此,人們一致共稱麥彭仁波切爲文殊菩薩的化身。

  上述七個問題究竟包含了什麼樣的甚深意義呢?

  “見解無遮或非遮”,他空派承許見解應爲非遮,他們認爲最究竟的見解即如來藏本體不空;自空派則認爲萬法皆空,故說見解應爲無遮。

  對此問題,不論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都存在一定的辯論,覺囊、格魯等派也是各抒己見,那甯瑪巴究竟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麥彭仁波切以“阿字無生之法門”作爲回答。“阿”即代表空性和無生,表明萬法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因此,以無生法作爲自宗最究竟的見解,此即大圓滿或大中觀的見解。

  “聲緣證二無我耶”,月稱菩薩等認爲聲緣已經證悟二無我,嘎瑪拉西拉等則說還沒有證悟。佛經中的觀點也不盡相同,如《般若八千頌》中說聲緣已經證悟二無我,而《涅槃經》、《楞嚴經》則說沒有證悟。

  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主要抉擇見解。在抉擇第一個問題當中所講到的見解時會出現哪些歧途?聲聞緣覺有自私自利的想法而且具有實執,在抉擇正見時必須遣除此種心態,不管聲聞緣覺還是菩薩,一定要通達空性無生法,否則,不能稱爲真正的證悟,因此說,第二個問題是抉擇正見過程中遣除歧途的一個問題。

  “入定有無執著相”,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中說:入定時,空的執著不能舍棄。前派大德則說:有和無的執著都不能有。對此問題辯論得非常多。

  “觀察修或安置修”,修行時,有些大德認爲修行時不應離開觀察,有些則認爲不需任何觀察、執著,首先就要安置修。

  第叁、第四個問題主要抉擇修行。首先是入定的本體,了知這一點之後,即是通過何種方式入定。

  “二谛何者爲主要”,有人認爲勝義谛更重要,有人認爲世俗谛非常重要。實際上,世俗谛與勝義谛不能脫離,因此說“那字遠離名稱門”。

  “異境何爲共所見”,六道衆生見到一碗水時,究竟有沒有一個共同所見?有人認爲應以人類所見爲主,因此水是共同所見;有人認爲並不存在一個共同所見。自宗認爲,六道衆生雖然無有共同的所境,但法界自分一定要具足。

  上述兩個問題主要講行爲。

  “中觀有無承認否”,通達上述所講道理,行爲也已如理如法之後,自己應該安住于何種境界之中?是以有承認的方式還是以無承認的方式攝受弟子?此問題主要講所得之果。

  具體來說,這七個問題分別從見修行果四個方面作了闡述,也即前兩個問題講見;第叁和第四個問題講修;第五、第六個問題講行爲,行爲即二谛需要平等,了知萬法如幻如夢,若證悟萬法等性,則不論地獄所見還是餓鬼所見均與法界平等無別;第七個問題是說果,也即利他之行爲。

  于此依靠空性理,所提七種疑難題,

  教證不違之同時,以理成立而作答。

  流浪者說:我依空性之理提出了這七個難題,希望你不相違教證的同時,以理證無誤作答。

  流浪者的七個問題全部是圍繞空性提出的,第一個“見解無遮或非遮”,其中的見是指空性見解;第二個“聲緣證二無我耶”是指聲緣是否證悟圓滿的人法二我的空性;第叁個“入定有無執著相”,所入之定是遠離一切相狀的,也與空性有關;第四個“觀察修或安置修”,雖然在抉擇以何種方式修行,但所修的內容則是空性,並非修本尊或風脈明點;第五個“二谛何者爲主要”,所說勝義、世俗二谛的本體也是空性,自宗觀點認爲二谛需要現空雙運,並非單獨的空性或單獨的顯現;第六個“異境何爲共所見”,不同衆生見到同一物體時,究竟有沒有一個共同所見,此處以水爲例,實際任一法皆可作爲所見,如桌子、板凳等,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衆生的眼中有可能是好人,也有可能是壞人,那究竟是否存在一個共同所見呢?其實共同所見即是法界明分,而此明分與法界空性也是無二無別的,或者從觀待角度以上上作爲正量,這兩種安立方法均未脫離空性;第七個“中觀有無承認否”,對于中觀最究竟的觀點,有人說有承認,有人說無有承認,但其實所抉擇…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