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P32

  ..續本文上一頁天天與普賢王如來面對面講話,可能也不是真正智慧的境界,不然相續中的煩惱不會如此變本加厲、日漸嚴重的。

  于凡夫相續中,無我的相似智慧也可以存在,很多修行人雖然沒有得地,但其相續中真正可以生起不執著我的一種力量。不論世間還是出世間,依靠我執的力量會于相續中産生諸多煩惱與痛苦,因此想要獲得快樂、修行想要獲得提高,首要條件就是必須減少甚至根除我執,否則任何時處皆以“我”爲中心,所作所爲肯定都是顛倒的,由此可見,斷除有我的執著相非常重要。

  己二(以大圓滿方式而說)分二:一、以內外因緣有別說爲不定;二、顯密之異同。

  庚一、以內外因緣有別說爲不定:

  以下從密宗角度再次對此問題進行論述。有些學修大手印、大圓滿的人,他們認爲不用觀察,只需灌個頂、求個傳承,馬上直接安住,沒必要聞思修行。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合理,密宗雖然有些弟子遇到具緣上師時,有可能很快證悟成就,但針對大多數衆生根基來講則不一定。

  雖有往昔之宿緣,成熟上師加持力,

  觀心生住與來去,通達實空意義者,

  然而如此極罕見,人人不能如是證。

  在顯宗個別禅宗祖師的公案中,上師稍作表示,弟子就已經豁然大悟;密宗曆史上,弟子往昔的殊勝因緣已經成熟,並且遇到相續中具有傳承上師大加持力的真正具相善知識,這時上師簡單作一些開示,或讓你觀察心的來源、住處、去處,上師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以及自己的殊勝善緣成熟等各種因緣和合,馬上就可以通達實空的究竟奧義——自心本來即是清淨、無有絲毫實質的,以禅宗說法就是恍然大悟,若從密宗角度,已經對真正赤裸裸的通徹覺性無礙通達,這種現象的確存在。

  比如淨土宗有具足信心的個別人確實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也並不是所有念佛的人都決定能夠往生的。甯瑪巴的傳承上師,如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等顯現上也是依靠上師的方便力很快時間內開悟的,但這種現象十分罕見,可以說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除因緣成熟的個別弟子外,不需修持依靠上師指點于短時間內開悟的並不多。

  因此,顯密所說道次第應根據大多數修行人的根基而言,不能因爲個別幾個人依靠特殊因緣馬上證悟,就說修密法的人全部可以依靠這種方式證悟,不能這樣說,密宗傳承和道次第也不能依靠這種根基意樂進行建立。比如國王恩劄布德在灌頂的同時已經獲得了解脫,雖然依靠往昔因緣及相續成熟上師的加持力,觀察心之生住去處後馬上通達實空意義的人確實存在,但這種現象在佛教曆史上可以說絕無僅有,非常罕見。

  翻閱一下以前高僧大德的曆史即可了知,除具足非常因緣的個別人以外,在成千上萬人中,不需通過聞思修行馬上證悟的現象實在是非常稀少。現在也是這樣,並不是看過密宗法本或入了密宗就能馬上證悟的,對于這一點應該分析,現在有部分人不喜歡聞思,然後對空性等殊勝法要不重視,對對治煩惱的竅訣也視而不見,大家都說密宗修起來非常簡單,于是自以爲是地認爲只要進入密宗修行馬上就可以得到成就。說起來確實如此,但並非人人都能夠在很短時間內成就,不需要積累資糧,不需要經過聞思修行,得到上師加持和開許灌頂馬上就獲得成就,這在密宗道當中也是沒有的。

  德巴堪布在《定解寶燈論講義》中引用無垢光尊者的教言說:上師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弟子的信心也超越普通常人,依靠如此殊勝的因緣,通過上師直指可以馬上得到成就,但對普通凡夫衆生來講並非如此,因濁世時期衆生的分別念異常旺盛,根基也比較低劣,此時修持密法的人一定要注重聞思。無垢光尊者還再再強調:衆生心地現在正處于勝解地的階段,也就是依靠勝解獲得成就,故而我所宣說的心地法門也處于勝解地的一個層面上,再者,因心地法門是諸乘之最上乘,故唯有聞思究竟者才能圓滿通達。

  確實如此,很多人認爲修無上大圓滿沒必要聞思修行,但無垢光尊者他老人家說:此心地法門現已位于信解地的時刻,且其屬于諸乘之頂的原因,必須精進聞思至究竟後方能圓滿通達。所以,産生“修密法不用聞思”這種想法的人,一味地盲目修行,將聞思棄之一旁、置之不理,當然真正具足信心的話,雖然沒有聞思修行,通過非常虔誠的信心祈禱也可以證悟,這一點不能否認,但大多數人最好先依靠聞思斷除增益、懷疑,對因果、佛法等生起真實定解,之後再如理如實修持,這樣的道次第不會錯亂。

  所以無垢光尊者說:密宗雖有成就法門,但並非人人都能很快時間內迅速成就。

  庚二(顯密之異同)分二:一、宣說同分;二、密宗尤爲超勝之理。

  辛一、宣說同分:

  探求本來清淨義,必須究竟應成見,

  僅從離戲分而言,二者無有差別也。

  雖然說具緣利根者修行無上密法可以很快證悟,但不一定人人皆是如此。甯瑪派最高的法要即是本來清淨之實義,對此欲想深入探究、通達,真正了悟萬法本來清淨實義的話,就必須通達中觀應成派的究竟見解。

  大圓滿若分則有本來清淨、任運自成兩種,其究竟實相在本來清淨的真正正行中宣講得非常清楚,而欲對此進行抉擇,就必須通達中觀應成派的見解。

  很多人認爲,修學密法就不用學習中觀法門,如果每天對有因生、無因生等反複觀察,唯是增加分別念而已,沒有很大意義,修密宗大圓滿,只要在它最高的見解——本來清淨當中直接安住就可以了。

  藏傳佛教各高僧大德的傳統也有所不同,自古就有很多大德非常反對學習因明,而是直接學習中觀,根本不贊成弟子多方辯論。對個別衆生的根基來說,唯一靜修非常好,但末法時代,就一般衆生而言,按次第聞思中觀,既符合麥彭仁波切的觀點又相合龍欽巴的究竟密意,對甯瑪巴自宗來說,在全知龍欽巴和麥彭仁波切的觀點以外建立宗派的話,本質上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也許這些高僧大德具有一定密意,不然從表面來看,反對學習中觀、因明確實不太應理。

  這裏說,真正要通達大圓滿本來清淨的意義,就必須精通中觀應成派的究竟見解。中觀應成派當中,尤其“中觀叁論 ”在藏傳佛教當中十分重視,對這些善妙論典精進聞思,真正通達中觀意趣之後,修行密法不會出現歧途和困難。因爲在學習中觀的過程中,相續中的許多增益、懷疑和分別念都已遣除,這時修學密法非常保險、非常穩固。

  因此,麥彭仁波切說首先精通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之後再修學大圓滿非常殊勝,這時歧途少、障礙小,不容易出現差錯。《上師心滴》當中有很多教證說,如果具足中觀基礎,那對佛經的究竟密意進行解釋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但從來沒有聽過中觀、一點顯宗基礎也沒有的話,即使根基非常好,直接聽受《上師心滴》確實相當困難。之所以說欲探求大圓滿本來清淨之究竟奧義的最好途徑,即是首先通達顯宗中觀應成派的見解,原因即在于此。

  大中觀與大圓滿,從離戲分而言,二者的見解相差無幾。見解可分有法見、自證見、法性見。《大幻化網》中講到許多見解的分類,一般從離戲角度也即法界見解來講,大圓滿和大中觀的見解無有差別。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說:從衡量離戲的角度,中觀大部分的見解相同于大圓滿見,但中觀所抉擇的空與大圓滿抉擇的光明不滅卻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因此說,僅從萬法皆爲空性這一點上,顯宗與密宗見解完全一致。

  這裏牽涉到很多問題,如果說密宗見解已經超越顯宗的話,現在漢地有些人無法接受。這種現象在藏傳曆史上以前也有現在也是有,一方面來講確實情有可原,他們認爲佛教的密意都是相同的,因此從見解上也應該相同,如果通達般若空性可稱之爲顯宗最高的見解,而密宗從空性衡量時也是最高的,但實際萬法除空性離戲外是不是其他何者也不存在呢?並非如此。萬法的本體,從名言來講既有空性離戲的部分,也存在光明不滅的一分,當然這並不是從勝義角度所作的區分。顯宗如《般若經》等經典中對空性離戲這一側面十分圓融地作了宣講,因此麥彭仁波切說,從空性離戲衡量時,顯密見解沒有差別。

  比如紅色的柱子,它是有爲法、是無常的,無常和有爲法從本體來講完全一致,而從名言作用角度則是分開的。或者說火有燃燒和熱兩種特性,從本體來講二者一味一體,從反體而言,若僅抉擇其中一者而對另一者置之不理的話,可以說並不完整。同樣,萬法從空性和光明的本體來講,顯宗所抉擇的見解不是十分圓滿,因顯宗見解尤其在般若空性中未對光明這一分進行宣說,從離戲空性來講,顯宗抉擇得非常圓滿而且究竟,再沒有比它更高的見解了,這一點密宗也如此承許。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抉擇他空時引用了很多《寶性論》的教證,原因是此論已經涉及了第叁轉*輪的光明,也就是說,顯宗對如來藏的本體進行了抉擇,但對于光明部分實際並未清晰透徹地如理分析,也不如密宗宣講得殊勝。

  密宗對于光明這一分不但作了非常細致的分析,十分殊勝,而且在修法上,如修明點等于顯宗根本無有。當然,這一點對于密法和大圓滿不了解的人來說,不見得很清楚,而實際對柱子等法進行抉擇時,顯宗對紅色柱子爲空性這一分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對其無常分卻僅以隱藏方式進行了抉擇,並未作明顯透徹的分析,而密宗既講了空分也詳細抉擇了無常分,對二者宣講得均十分圓滿。

  如果說:顯宗已經對空分圓滿抉擇了,還有什麼必要再次分析呢?

  萬法的本質不僅僅是離戲空性的,還有光明不滅的一分。我們可以看一下《般若經》,對光明不滅這一分它是如何宣講的?雖然口口聲聲一直說“現空無二”,對空確實已經非常圓滿地抉擇了,但所謂“現空雙運”當中的“現”,顯宗在抉擇見解時又做出了何種判斷?因此,從空性角度顯密確實無別,而從顯現的自性光明方面,顯宗卻只是簡要涉及,並未詳細抉擇。很多人認爲《寶性…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