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毫無疑問會遇到很多困難,但與世間人比起來要輕松許多,世間上很多人的苦惱與困難是無法想象的,作爲修行人已經非常幸運地遇到了佛法,除了聞思和修行以外沒有其他瑣事,因此,爲了開啓今生來世的善妙智慧,希望對如此殊勝的論典還是應該背誦。
有些人也許前世因緣不具足,從記憶力等各方面來說稍微有些欠缺,但每天如果精進努力的話也沒有任何問題,可是有些人天天都處于一種散亂狀態當中,這是非常可惜的。大家應該在聞思修行上下工夫,不要白白浪費時間,否則在這種蔬菜都難得一見的冰天雪地當中苦行也沒有任何意義了,莫不如在大城市中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還好一點。
癸二、最後仍需觀察不符佛經教義:
遠離四邊之戲論,殊勝定解之面前,
思維此法與彼法,所緣觀察不可得。
最後修行時不應執著觀察,否則佛陀與菩薩的智慧以及世間無害根識均已成爲顛倒識,無有觀察之故。真正遠離一切四邊戲論的殊勝境界面前根本不會存在此法、彼法的執著,從顯宗角度來說,不說一地菩薩,即使加行道入定時也具足與一地菩薩相同的無分別念智慧,在這種境界前,“這是瓶子”、“這是柱子”、“某法有顔色、形狀”等等分別念根本得不到。
有些人欲要抉擇大圓滿的本來意義,他首先通過上師的竅訣與教言反反複複修煉,最後真正已經認識自心本面,在這種狀態或境界前根本沒有此法、彼法的分別,不但沒有而且去尋找也無論如何都得不到。這一點,曆代高僧大德以及瑜伽士通過自己的實修實證都有親身體驗,不用依靠他人說明,因爲已經真正獲得了此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面前有沒有一種執著相呢?絕對沒有,不論顯宗密宗,在無分別的境界面前根本得不到此法、彼法等任何所緣。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修持無上大圓滿,喜歡修行顯宗的最高禅定,當你真正獲得最高境界時,任何所緣相都不會得到,對此,依靠自己的智慧可以無礙了知。
爾時觀察之相執,如蠶作繭自縛般,
以分別念所束縛,不能如實見真義。
通過觀察抉擇獲得清淨禅定時,觀察一切相就如同春蠶以自所吐之絲捆縛自己一般,最後境界時若仍然存在執著,依靠此類分別念必定將自身緊緊束縛,一切現象皆是虛妄,究竟入定時任何執著相都不存在,一切執著分別念決定要斷除。
當然,于此境界中顯現實際是不滅的,帝洛巴說:那若巴,顯現非爲束縛,執著乃爲束縛,故應斷除執著。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說:顯現不是束縛,執著才是衆生之束縛。抉擇究竟正見時,如果存在執著就根本不能現見萬法的本來實相,因此,不論修習大圓滿還是大中觀,對真實正見已經抉擇之後,應于此本體中自然安住並認識它的勝觀智慧,否則妄加分別“這是不是空的”、“這是不是實有的”等等,一定會遮障實修禅定,如此則永遠也無法見到心之本體,無法獲得禅定的真正本體,從輪回中獲得解脫也相當困難。
諸位對修行層次一定要了然于心,很多修行人對這一點應該清楚,沒有聞思基礎的盲目修行還是存在很大危險性,因此首先應該觀察,中間觀察與安住輪番修持,最後則沒有必要再去觀察。
癸叁(以妙慧、智慧如理抉擇)分二:一、二者體相;二、此二成爲因果之理。
下面對智慧與心所作一辨別。真正入定見到本性的智慧與世俗中心心所分出來的智慧有天壤之別,比如大圓滿竅訣書中經常講到阿賴耶與法身的差別、染汙意識與智慧之間的差別,對諸如此類的差別應該詳細辨別。無垢光尊者的《句義寶藏論》、《上師心滴》中對這方面作了很多分析,法王如意寶在《直指心性注疏》中也講了覺性與心識之間的差別:覺性是智慧的,它能夠無礙通達萬法的究竟本性,是對治分;而心識是煩惱分,是染汙意識的本性。對于覺性與心識二者應善加區分,一般通過智慧才可以斷除相續中的無明煩惱,這一點在修行過程中至關重要。
子一、二者體相:
依此殊勝之定解,遣除遮障實相暗,
依靠各種中觀的分析方法進行抉擇之後,按顯宗說法是獲得了離一切戲論的究竟境界,以密宗角度則是對于自心的本來面目完全認識,這樣的定解能夠遣除遮蔽實相的一切無明黑暗。
心性本來是光明的,由于煩惱障與所知障之無明客塵的濃厚烏雲障蔽之故,使自性光明無法顯現,一旦通過明燈般的殊勝定解將無明遮障遣除,認識自心覺性的勝妙智慧可以生起,自相續中無明客塵的煩惱烏雲馬上就會消散無余。
此時無誤而現見,本來義之光明性,
各別自證之智慧,豈是心所之妙慧?
此時無有任何歧途、無誤現見本來光明的實相之義,也即如來藏本來面目的一分可以無礙現見,真正的義光明當然只有在一地菩薩時可以見到,但加行道與資糧道時可以見到與其相似的喻光明。比如一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他通過上師的竅訣和教言,如來藏相似的一分,也就是喻智慧,于現在同樣可以相似見到。
上述相似的境界也可稱之爲各別自證的智慧,從密宗角度來講即是真正的覺性。上師在對你宣說大圓滿的修法,使你認識心之本性時,上師也說“你已經開悟了”,實際資糧道時對于自心有所認識,上師一方面爲安慰弟子,一方面爲了說明這是開始解脫輪回的一種象征,于是可以稱之爲最初的開悟,就如同太陽升起之前所透露出的第一線曙光一樣。
這種認識心之本性的無我智慧與世間能辨別的心所智慧有很大差別。對此,很多講義中依靠顯宗方法進行解釋,但麥彭仁波切《寶解寶燈論》所宣說的密意若以密宗方法解釋才是最爲殊勝的。
實際各別自證的殊勝智慧與心所之妙慧完全不同。此處智慧與妙慧有一定差別,智慧是諸佛菩薩相續所攝,而妙慧由凡夫相續所攝,屬于心所智慧。
妙慧對境謂此法,辨別並且執著彼。
妙慧與智慧有相當大的差別。智慧是指已經完全認識了萬法本性的一種殊勝境界,在此境界面前根本不會存在此是彼非的執著。妙慧則與之不同,它的對境是此法、彼法,此是了義、彼是不了義,具有一定的執著和辨別,按照《俱舍論》等其他論典的觀點,妙慧是能夠取舍辨別的一種善心所。
因爲對境與有境,顯現空性每一方,
悉皆不緣平等智,非心心所之體相。
二者究竟有怎樣的差別呢?對于對境、有境、顯現、空性等任何一方皆不緣取,即是平等智慧,所謂的智慧根本不存在此爲對境、彼乃有境、這是顯現、那是空性等如是種種辨別和分類。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八品對此作了詳細宣講,《辨法法性論》也說:認識一法的總相稱爲心,別相稱爲心所。俱舍和戒律對心心所的法相、事相、名相也作了很多不同的解釋。
而最後安住的境界絕非心和心所所攝持,若以心心所攝持,就像陳那論師所說:一切心與心所即是叁界之本性,是以增益方式增上的。心心所若未離開,則于叁界輪回中不能獲得解脫,因此,所謂的智慧根本不是心和心所。
子二、此二成爲因果之理:
故依觀察所引生,殊勝定解中入定,
無垢妙慧之此因,獲得雙運智慧果。
定解可以分爲暫時、究竟等很多種類,暫時來講,在離一切戲論的相似定解中安住,通過詳細分析抉擇了知萬法爲空性後,是否于單空中安住呢?實際單空也是不存在的。除單空以外的一個體相是否存在呢?並不存在。那除單空與非單空以外的他法有沒有呢?所謂的第四法也並不存在。
通過各種方法獲得殊勝定解後,應該按照上師竅訣入定,依靠無垢妙慧作爲因,可以得到無二雙運的智慧果位。這樣一種入定境界,對初學者來講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但逐漸如是修持時,就會了知一切萬法的究竟實相,通達萬法的真實本性。如此殊勝的定解實際就是無垢妙慧,于此妙慧中安住,就會成爲生起菩薩根本慧定的真正智慧之因,也就是說,對境與有境、顯現與空性何者也不緣的殊勝智慧從上述因緣當中可以産生,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
從顯宗角度,離一切戲論無二雙運的大空性境界中如果無法安住,那先安住于何者也無有的空性之中,由此可以生起離戲論的大空性境界,獲得無二雙運的究竟果位。或者以密宗方式解釋,依靠上師竅訣對自心的來龍去脈詳加觀察,之後得出心無所得的境界,在如此殊勝的境界中安住,這樣安住即是無垢智慧之因,依此漸漸可以獲得雙運普賢如來的殊勝果位。
抉擇正確之見解,建立決定之宗派,
以此辨別之妙慧,即是無垢之正量。
大乘需要依靠智慧抉擇真正的見解,而抉擇正確見解或建立宗派所必需的,即是能夠辨別之妙慧,真正殊勝無垢的智慧雖不存在觀察,但依靠妙慧可以辨別何者爲正見、何者非爲正見。如此觀察抉擇辨別的妙慧,名言中可以稱之爲無垢正量,依此正量在自相續中能夠獲得殊勝的智慧。
這裏講了智慧與妙慧的區別。辨別宗派、見解以及因果之間的差別實際都是妙慧在起作用,依靠妙慧能夠生起真正的智慧,之後于抉擇空性的殊勝智慧中安住,這就是真正的定解,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因果關系。
妙慧引發之定解,詣至實相入定智,
乃大乘道之正行,若具此者即生中,
能賜雙運果位故,既堪爲乘亦爲大。
依靠辨別見解、宗派的正量妙慧,自己的相續中生起殊勝定解,最後可以趨入真正實相義而入定。具足如此入定的智慧即是真實大乘道之正行,比如中觀所修持的正行或者大圓滿正行,均是首先通過妙慧了認心之本性,之後于此中安住,這就是真實的正行。若能依照上述道次第如理如實地修持,即生中也可以獲得雙運普賢如來的金剛持果位,這一點通過密宗方法解釋則會輕易了知。
此種殊勝定解,即堪稱爲乘也可稱之爲大。“乘”有乘騎之義,即依靠大乘、小乘分別可以到達行者所欲趨達之目的地,乘分爲能乘與所乘,藏文中,所到達的目的地也用乘來表示,所去的道路也是乘。依靠乘騎可以抵達目的地,同樣依靠殊勝定解可以趨達所欲…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