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德日記11月25日─拜忏的意義

  11月25日─拜忏的意義

  「忏悔」一詞,是中國佛教特有的名詞,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漢文並沒有「忏悔」這兩個字的連用。而在印度,忏悔是做爲一個修行人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不論自己這一生之中是否犯了過失,都應該忏悔。

  對佛教徒來講,忏悔可分有幾種程度的不同。有「責心忏」、「對人忏悔」以及「當衆忏悔」叁種。

  另外還有一種分類是:一是無生忏、二是作法忏、叁是取相忏。

  這裏要特別說明的就是取相忏,亦即現在俗稱的「拜忏」。中國古代大德爲慈愍衆生,特別纂輯許多種忏法讓衆生得以透過拜忏法門清淨罪業。現今通行的忏本有許多種,如:梁皇寶忏、大悲忏、水忏、千佛忏、萬佛忏等,這些忏本都是根據大乘經典(涅槃經、法華經、楞伽經、華嚴經‧‧‧)裏邊的經文,以及經典裏所記錄的佛名號編輯而成。

  拜忏,就是修慈悲法門,我們拜忏就是度衆生、修菩薩行,也是一種自利利他的慈悲行。集衆拜忏就是藉由大衆合會共修的威德力,讓我們的誠懇心更容易受到感召,而能專心殷重地求哀忏悔。

  我們拜忏,就是要向諸佛忏悔,忏悔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惡業。由于因果業報法則,使得我們召感種種的災難或病痛。這種拜忏的意義,除了個人對自己內心忏悔外,也同時代表向累世冤親債主忏悔,如法虔誠拜忏,是能産生力量忏悔除罪的。

  《法苑珠林.忏悔篇》說︰「積惡尤多,今既覺悟,盡誠忏悔!」

  《十回向品》︰「以忏除一切諸業重障。」

  在佛前拜忏有請諸佛菩薩幫我們證明忏悔的加持意義,只要依著忏本虔誠恭敬地禮忏,就能夠除愚癡而得智慧,除瞋恨而得慈悲,這是拜忏的意義與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