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飲酒的過患
飲酒戒是佛教相當重視的一個戒律,從五戒,乃至大乘菩薩戒,無不戒酒;即使是小乘的比丘,可能不戒肉食,但同樣是戒酒,因爲酒可說是毀一切戒之根本;無論是什麼類型的酒,都需要戒絕。然而,爲什麼佛教會主張不飲酒呢?
關于飲酒的製戒緣起,主角是沙伽陀比丘,他是一位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龍的聖者,因此也被稱爲降龍比丘。有一次,因爲不慎乞得、吃下了含有酒的食物,在醉後醜態百出!聖者飲酒尚且如此,凡夫自然更不宜飲酒!因此佛在呵責其飲酒過失後,便製定了不飲酒戒。喝酒雖然能讓人獲得放松、愉悅的感覺,但也會讓修行者的自製力下降,智慧和毅力消失,進而破壞了修行者莊嚴端正的形象,因此,僧團中便奠定了不飲酒戒。
在佛教大小乘的經律論中,也無不主張戒酒。經典中曾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迦葉波佛時,有位受持清淨五戒的居士,某天從外頭回家,非常口渴,剛好看見桌上有碗水,便一口飲盡,不料那其實是杯透明的酒!在不勝酒力之下,他頭腦變得昏沈不清,正巧看見鄰居院子裏有只母雞,便把它捉來殺掉、烹煮,當鄰家主婦爲此跑來責問時,他不但否認,甚至還借著幾分酒意,色心大起,奸淫人婦!只不過因爲飲酒,竟接連犯下了殺盜淫妄多項罪行,酒的危險真是不容忽視!
學佛,就該把握自己的心志,行善斷惡;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淨,成就良好的品格。
酒能麻醉人的心智、酒能損害人的健康、酒能令人喪德敗行。現代科學已經證明,飲酒可能引生各種疾病,損害身體,所以講究衛生,珍惜前途的人,都自動戒酒,更何況是佛弟子呢?不飲酒戒也包括了一切毒品、成瘾物品等等,人們應該要戒除這些,以保持理智清醒,避免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