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奇怪的「發心」?
我們常在寺院或道場走動,一定會聽到法師或居士提到「發心」。例如:「某某居士,你發心來廟裏幫幫忙吧!」、「某某大德捐了二十萬元,真是發心!」、「某某師兄發心禮佛十萬次!」等等。
在大乘佛學的領域裏,發菩提心是一個很基本的名相,許多經論都一再強調發心的重要。而且,「發菩提心」是需要精進修學的,不是只做了一些功德就是「發心」。
經論裏皆說:一旦生起(真正的)菩提心,這有情是世上(叁界)最殊勝、稀有難得的!
由于大乘經典的重心即有關發心的教法,因此佛、菩薩有非常多的開示。這裏僅舉二例:
《華嚴經》:「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衆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猶如兵仗,能防一切諸苦難故。」
《大方便佛報恩經》:「菩薩摩诃薩發菩提心,修行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不發心,終不能得。是故發心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根本。」以及「初發菩提心者,則得名爲菩提因緣、衆生因緣、正義因緣、叁十七助道法因緣,攝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薩名爲大善,亦名一切衆生善根,能破一切衆生身、口、意等叁業諸惡。」
如石法師說:「中國古代的譯師譯出了許多印度佛教早期和中期的大乘經論,並且傳布講習而以大乘佛教自居。然而,大乘佛教的根本——發菩提心,在漢地的佛教中似乎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從東漢到現在,沒有一套完整的發菩提心的修法流傳下來;寺院中無人教導,亦無人講習如何發菩提心。」
今日,「發心」一詞則成爲爲佛教徒的日常用語,意思與服務、奉獻或發誓、發願等世俗心態差不多;但我們在使用同時,也應多思考其原本的意義!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基礎上的圓滿無上智慧之心。佛法的一切修持,都必須要圍繞著發菩提心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