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要「抱佛腳」!
「接足」是佛教禮儀之一,在漢譯佛經又翻作「頭面接足作禮」、「稽首接足」、「頂禮雙足」、「頭面禮(足)」等等。即行禮者以伏跪方式伸出兩手,承接、撫抱受禮者之雙足,並以頭額觸之。
印度文化認爲:人的身體裏面,以頭爲最尊,足爲最卑,因此以頭禮足,便代表了尊敬之禮。在佛經中,弟子就常以頭面禮佛足,表示無上尊敬、淨信。直到今日,佛教仍有此禮儀。
中國古時也有看起來像是「抱佛腳」的接足、捧足禮儀,在臺灣,今日似乎已經沒有這樣禮敬習慣,不知是否與流傳的俗語──「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有關。
這個典故是出自宋代張世南的《宦遊紀聞》中的故事:相傳古時候,有一個主要信奉佛教的國家,國中有一個人犯了砍頭死罪,而他在被追捕時,便跑到寺廟中,跪在佛像面前抱住佛腳,深心表示忏悔,期盼自己可以逃過死罪。因此,後人便用「抱佛腳」這個典故來比喻平時沒有准備、努力,事到臨頭才慌忙應付、找人幫忙的情況。
有些人就像是這故事中的主角,往往在危難來時才想到佛的庇護!事實上,佛、菩薩看重的人心,並非求取之心,而是真正的向善、向道之心。因此,若是平常積極累功積德,自然較能逢凶化吉,而不需要臨時尋求佛、菩薩的大力庇佑了。
佛教徒平常必須累功積德(禮佛、供養只是其中方式),然而一旦遇到困厄、危難時,還是會祈福,以求平安、順利。因此,「臨時抱佛腳」並沒有錯,重要的是「平時要燒香」──時時修行,以長養福智資糧。
修學佛法,累積福德,絕對沒有所謂的假期,片刻都要在身、心下功夫。這態度就是佛一直強調的精進、不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