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德日記9月29日-「念恩」與「觀功」(下)

  9月29日-「念恩」與「觀功」(下)

  另外,「觀察功德」在大乘佛教裏是弟子對上師(善知識、善友)的態度、思惟修習。師徒之間經過長期的觀察,一旦具格弟子依止師長之後,就會「視師如佛」──弟子不僅會恒常恭敬、供養上師,而且觀上師爲佛,觀其爲不可思議之聖者,所以這位行者會觀察上師的功德,而不會尋求過失。觀察功德能使弟子迅速累積福德,生起修法信心,而得成就。

  既然「觀功」的對象都是聖者,而「觀功」的行爲是善行,所以「觀察功德」會使行者積聚功德。

  那麼,相反的,有觀察缺失的修行嗎?

  有的!這就是「觀察過患」的思惟。這法門並不是佛教獨有,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教法。修行所要觀察的對象非常多,例如:男女異性(包含夫妻)、身體、家庭、財富、名聲、欲望、感官享樂等等,凡夫衆生執著這些虛妄不實,會帶給自己惡業,所以必須「觀過」。

  我們從身邊的種種過患可以推知:世間、生死、輪回,對一切衆生而言,一點都沒有好處,沒有辦法獲得究竟的安樂。

  我們必須觀察清楚,起決定解:確實了知唯有出離叁界輪回,才是徹底解決苦患之道。

  大、小乘佛典有關「觀過」的教法、開示不知道有多少!至古迄今,不知有多少的聖者稱贊、強調「呵五欲」、「不要沈湎于感官享樂」、「舍現世」、「脫離輪回」、「修諸有過患」等等行持,都是爲了鼓勵行者發起出離心!有師長大德說出離心是「一切勝生定圓樂,皆從依此而生故;破戒惡趣漂無垠,勿令自迷應取舍!」

  「觀察過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法門,同樣會使行者積聚菩提資糧。

  「貪著現世無法緣,

  享受欲樂增貪心,

  利樂稱譽求不得,

  如夢買賣故舍棄。」

  修行者生起出離輪回的心,就可以將自己的心和法教結合在一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