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念恩」與「觀功」(上)
「念恩」這一詞,多出現在大乘經典,原因不難推知,因爲修持菩提心的行者必須深刻了解:自己與其他一切衆生具有密切的關系(事實上,所有衆生是一體的)。大乘教法裏,也從許多角度來探討彼此之關系。如果是從所謂的「利益」、「恩惠」來分析,沒有一個人生下來是不受他人恩惠的(准確地說,是在母胎時就直接受母親照顧)。這些恩情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裏有較詳細的說明。
一旦學佛後,行者受師長教誨,受佛、菩薩恩澤,所以有「報師恩」、「報佛恩」的行爲。若是修習菩提心,就會依循「知(母)恩→念恩→報恩」的學習次第,使行者生起救護衆生的責任。以上簡約說明「念恩」的修行內容。
再舉一例──「觀察功德」。這個修行德目,是所有佛教徒最初的功課。我們必須觀察、思惟佛的功德,原因是爲了起信與皈依。我們都知道如來有「十號」,這十個名稱,是從不同特質來說的(實際上,佛的名號還不止這些),方便佛弟子思惟、觀察。
菩薩爲了幫助衆生,也會昭示自己的功德,例如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思惟、觀察菩薩功德,也是使修行者有信心,以尋求菩薩解除痛苦、煩惱,或清除菩提道的障礙。另外,大乘經典也會贊揚、描繪他方佛國土種種功德,這除了引信之外,還有讓菩薩觀察、參考的教學作用,以便將來建立自己的淨土。
佛教非常強調聞、思、修的學習方式。其中,觀察、思惟、分別是爲了得到智慧,而不是人雲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