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四無量心的修學
四無量心的修學方式,若根據經典說法,是依慈、悲、喜、舍的順序來修習;若遵循菩提心的教授,則先觀修舍心(亦稱平等心),在舍心生起後,才觀修慈、悲、喜心。
「慈」容易與「悲」、「喜」混淆。慈是願求自、他快樂,悲是願求自、他離苦。而慈與喜無量心的差別在于,前者令一切衆生具樂及樂因;後者令一切衆生具無苦之妙樂,亦即絕對的快樂。
「無量」是指所慈愛的對象,遍及一切衆生。經由四無量心,特別是悲無量心的修持,我們能漸漸發起菩提心。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沒有任何的分別,故又稱「慈悲觀」,此一法門可以漸進式地培養。
我們可以先從那些容易生起慈悲心的對象開始練習,到後來甚至對敵人也能生起慈悲心——因爲了解到他也和我一樣欲求樂、厭離苦。
人之所以身陷輪回痛苦,是因我們只關心自身的福祉。所以我們必須漸進培養基礎慈悲心,再擴大到對一切具有心識的生命,都能體認彼此共有的願求,並生起「願他們能得樂離苦」的心願。
如果每晚觀修四無量心而悲傷流淚,甚至生起願意救度衆生的責任,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即使只生起一彈指的慈悲,也能消除多劫的障礙。
當我們以此心懷擁抱每個生命,便展現了無量的慈、悲、喜、舍。若以其爲基礎,就能修養菩提心——覺醒的菩薩心懷。
我們必須培養慈心、悲心和菩提心,以出離輪回、證得佛果。
慈悲是開展和諧的最佳途徑,因爲所有的人類,不論種族、文化背景,都有共同的基本願求——欲求快樂、厭離痛苦,因此慈悲能成爲普世公認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