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受菩薩戒
今天簡單地談談自己受菩薩戒的方法——就是在沒有傳戒上師的情況下,自己如何受菩薩戒。去年已經講過菩提心和四無量心的修法,但如何受菩薩戒並沒有講過,現在就來談談這個題目。
一、受菩薩戒的必經次第
目前在漢地有“叁壇大戒”之說,其中就包括了菩薩戒的傳授。同樣,在藏地也有受菩薩戒的儀軌,我們每天在講課或放生時念誦的受菩薩戒儀軌就是其一。
但只念儀軌是否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呢?這是相當困難的!因爲在受菩薩戒以前,必須要先修菩提心,也就是在加行修法中講過的菩提心修法。在沒有菩提心的基礎上念誦受菩薩戒的儀軌,是不能真正得到菩薩戒的。如同在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居士戒,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別解脫戒一樣,能得到的只是一個戒體,而這個戒體與外道的戒體別無二致,它並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別解脫戒。也就是說,必須具備了出離心,才能得到佛教所特有的別解脫戒。再說,如果受居士戒時,沒有斷除殺盜淫妄的決心,只是徒具形式地念了儀軌,則連與外道相同的戒體都無法得到,更遑論得到佛教的別解脫戒了。同理,要得到完整的菩薩戒,就必須要有菩提心。
如果沒有得受完整的菩薩戒,是否能接受密乘戒呢?往昔許多藏地的高僧大德對此皆持否定的看法。所以,叁戒——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中,前前皆是後後的基礎,沒有前面的基礎,就無法得到後面的戒體。菩薩戒對大乘佛教而言,不論顯密,都自有其重要性。但要得到菩薩戒,就要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要能生起菩提心,就必須先修四無量心,不然菩提心也很難生起。這兩個修法我們曾經都講過,今天就不再重複。
如果已經有了菩提心,爲何還要受菩薩戒呢?其原因是:如果不受菩薩戒的話,菩提心就無法變成戒體;如果不是戒體,菩提心就只是一個發心而已,談不上是大乘的菩薩戒,所以,僅有菩提心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儀軌受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薩戒。
反之,要是沒有菩提心作基礎,就算重複念誦受菩薩戒儀軌成千上萬遍,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戒體。在我們佛學院聽課時,都要先念受菩薩戒的儀軌。凡是大乘佛法的儀軌或修法前面,都有或長或短的發菩提心與受菩薩戒的偈子,但如果只是嘴上念,而沒有生起菩提心,就得不到戒體,所以,戒體是很有講究的。
就菩薩戒而言,首先是通過四無量心的修法生起世俗菩提心,再通過受菩薩戒的儀軌得到戒體。受戒時如果有上師在場當然最圓滿,即使沒有的話,也可以憑自己的觀想與發心自受菩薩戒,如此即可得到完整的大乘戒體。但小乘所有的戒律,不論是居士戒或出家戒,都必須由善知識授予,佛像或經書都不足以勝任。
平時我們往往自以爲:念念儀軌就有了菩薩戒;或是參加一個儀式隆重的受戒法會,如在漢地有的“叁壇大戒”,就深信能得到菩薩戒。其實這很難說,因爲是否有菩薩戒,與菩提心具備與否有很大關系。如果有菩提心,就要讓菩提心變成戒體;要變成戒體,就必須通過釋迦牟尼佛和菩薩所製定的特殊儀軌;一旦成了戒體,我們就正式步入了大乘解脫道,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小乘的別解脫戒也有先後的次序,如果沒有出離心在先,而且內心深處也沒有斷除殺盜淫妄的決心,如此受戒也不可能有什麼結果。大乘菩薩戒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先進行菩提心修法的鍛煉。當無造作的世俗菩提心生起後,再去受菩薩戒,否則,如果在此以前受戒,就不會有任何結果。
雖然我們自以爲是具有菩薩戒的大乘修行人,但沒有菩提心是絕不會有菩薩戒的,所以,請大家扪心自問,自己是否具備菩提心,在這一點上的次第絕不能錯亂。
下面簡單談談受菩薩戒的方法。華智仁波切所造的受菩薩戒儀軌廣爲甯瑪巴修行人所用,我們平時念的儀軌,就是其中較爲關鍵的一部分。其他的教派,如格魯巴傳承也有受菩薩戒的儀軌,但它們基本上是一樣的。
二、預備工作
首先要選擇該受幾條戒律。就像受居士戒時,要選擇受五條戒還是只受其中的兩叁條戒一樣,受菩薩戒也有叁種選擇。上等根基的人可受比較廣的二十條;中等根基的人受四條戒,但每一條又可分爲二支,所以總共是八條戒;下等根基的人可以只受一條。這條戒是釋迦牟尼佛爲一位國王而特別宣說的,但並不是受這條戒的人都必須是國王,佛陀當時只是考慮到國王公務繁忙、時間有限的情況而製定了這條戒,所以,在時間、能力等不允許的條件下,每個人都可以受持這條戒。這條戒並不涉及行菩提心,只是一個願菩提心。戒條的要求,就是在內心深處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決心——從現在起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誓願成佛!有了這個決心,就是最簡單、最起碼的一條戒,再加上發誓縱遇命難也不舍棄度衆生的決心,這個決心就是願菩提心的戒體。
發心與戒體該如何區別呢?前者——爲了度化衆生而誓願成佛是發心;後者——發誓絕不舍棄度衆生的決心是戒體。如果無法受八條或二十條的戒,則只受願菩提心的戒也可以,但這是最下等的受戒。如果能生起菩提心,則八條戒或二十條戒在意義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有的只是數量上的差別而已。作爲一個大乘的修行人,要守持八條或二十條戒應該不是很難,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只受一條戒。至于究竟受八條戒還是二十條戒,則可由個人選擇。
叁、正式受菩薩戒
(一)修七支供
一旦完成了前期的預備工作,並確定好所受的戒條內容,就可以正式受戒。
此時如能在善知識前受戒是最圓滿的,如果實在沒有大乘善知識,則通過自己的觀想受菩薩戒也是可以的。具體方法是:在自己前面的空中,觀想諸佛菩薩及善知識,至于分布方式,則可按照五加行中的皈依境來觀想,因爲在皈依境中,就包括了十方諸佛菩薩以及金剛上師。在非常清楚地如此觀想之後,又該在觀想的佛菩薩前做什麼呢?首先作七支供,因爲,要使自己心中能生起菩提心的話,就需要有因緣,這個因緣就是積累資糧。
以前阿底峽尊者進藏傳菩薩戒時,當地的高僧大德每人手中只拿著一條小小的哈達去受戒,阿底峽尊者就說:“你們的供品太微薄了,這樣是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的!”這句話就說明,如果沒有積累資糧,菩提心就無法生起。
如何才能積累資糧呢?是否要發了大財才能積累資糧呢?不是。其實,最好的積累資糧的方法,就是供曼茶羅和七支供,因此,在接受菩薩戒前,先要積累資糧,而此處所講的,主要是七支供。
在《普賢行願品》及加行儀軌中,都有不同層次的、或廣或略的七支供,如果七支供修得好的話,就可以積累廣大的資糧,所以先講講七支供的修法。
第一支是頂禮,也就是磕頭。平時頂禮時有很多不同的對境,但此處就是向諸佛菩薩及善知識頂禮。頂禮的方法以前講過,現在只簡略地說一下:頂禮時先合掌于胸口,以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然後合掌放在頭頂發旋兒處,表示向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身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身所造的殺盜等罪業;再合掌于喉間,觀想向佛菩薩的語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口所造的妄語或惡語等口業;最後合掌于心間,觀想向佛菩薩的智慧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意所造的罪業;接著五體投地,觀想向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頂禮,以清淨自己阿賴耶識中非常細微的業障。
觀想自身不僅是一個,而是變成無數個,並且不僅是自身,而是偕同天邊無際的衆生,同時以身語意向佛菩薩及善知識頂禮。在磕頭的同時,還需口中念誦對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贊頌詞(任何贊頌詞均可),並在心中憶念佛菩薩、善知識的功德,如此即是身口意叁門一致的頂禮。能這樣完整地磕一個頭,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沒有這些觀想,只是形式上作個頂禮,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第二支是供養。平時供佛時,供品的多寡與質量要視個人的能力而定。當然供品越好,就越有功德,就越能積累資糧。如果沒有條件,那麼供沙石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有能力卻不盡力供養,將最好的留給自己,次等的供養佛,這樣不僅不能積累資糧,還可能有忽略供養或是有貪著之心的過失。
平時供鮮花、水果就已經很好了,尤其是漢地有那麼好的鮮花,這在藏地根本不可能有,用這些鮮花供佛是可以積累很大資糧的。以前講加行時已經提到過五供或八供,現在就無需重複。這是第一種供品;
除了實物供品以外,還有心所觀想的供品。如果心裏能真實地觀想,則觀想的供品與實際的供品是不分軒轾的,其所能積累的資糧也是一樣的。其實,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清淨、美妙的物品,都可觀想爲供品。這是第二種供品;
平時在路邊看到美麗的鮮花、清淨的水或絢麗的風景,都可以用來供佛,這是第叁種供品。雖然這些東西不屬于我們,但如果我們能真心誠意地以這些來供佛,也會有同樣的功德。無論是自己親手種的或是別人種的鮮花,只要是以清淨心作供養,其積累資糧的效果都是同樣的;反之,如果心不清淨,則無論如何都不能積累資糧,所以關鍵在于心。
然而,是不是只要心清淨,供品就無所謂了呢?倒也不是。如果心清淨,供品也勝妙,這樣供養的功德就很大;要是心清淨,供品卻不是那麼好,則功德雖然還是有,但卻不如前者。所以,盡管我們修行的關鍵是在于心,可其他事項也不能忽略。譬如在上下班的路上,我們常可看到諸如鮮花等曼妙的物品,如果用來供佛,則每天都可以積累很多資糧,也不用等到發財了。
當然,平時修法只需作簡單的供養就足夠了,並不需要太多的供品。如果願意作,供養就是這麼簡單。
第叁支是忏悔罪業。忏悔的方法就是在不離四力的基礎上,念誦金剛薩埵心咒等,除此之外,七支供中也有忏悔罪過的儀軌。此處不廣講忏悔,因爲加行中講過非常廣的金剛薩埵修法,其他所有忏悔的修法幾乎都包括在金剛薩埵的修法中,所以不再多說。
第四支是隨喜。什麼是隨喜?一般居士的概念是拿點錢作功德就是隨喜,這樣雖然有隨喜的意義…
《慧燈之光叁 如何自受菩薩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