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布施修行的基礎
一般社會大衆,常將「布施」視爲一種公益活動,雖然這種世俗的看法,缺少了布施在佛教上的意義理解,但只要願意躬行實踐,總是一種善舉。
有些人雖然身爲叁寶弟子,對「布施」的意義亦無正確認知。他們有的急功近利,貪求名聞利養,總以爲做好事,布施金錢,供養僧衆、聖者,參加法會,就是學佛、就是修行;有的甚至認爲只要捐了錢、做了善事就應該得到福報,保佑全家平安,事業順利,不受因果報應。
其實,布施乃「六念」、「四攝法」、「六波羅蜜」等重要法門的一支,是阿羅漢、菩薩等聖者必修的德目。「布施」在漢譯佛典也翻作「舍」,希望人能去除執著,遠離貪心,因此它雖然有招感善果、累積功德的「附加效果」,最重要的意義還是在于能使人進德修業,趣菩提道。
以下簡要介紹布施的學習程序:
我們一開始布施,或許心量不大,或者不是發自內心,或是略有不舍之心。布施之後,也沒有歡喜的感覺。但在我們聽聞佛法,知道布施的利益之後,便能逐步減弱那些苦惱、懊悔之心。
隨著不斷的布施,慈悲心也會隨之增長,對于貧窮苦難者或亟待救援的動物,能立即生起同情心;漸漸的,開始能作數量更大的施舍。此時,施者逐漸舍棄貪心,不再執著累積自身財富,反而願意分享給一切有情。
由于熏習佛法的智慧,施者將知道布施等善行須不求回報,不存有任何意圖或目的,而朝向「平等心」、「無所求」而努力。執著于任何事物,都會障礙住心中的智慧。
《龍樹誡王頌》雲:「如法行布施,能淨除諸障,對治方便中,以布施最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