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的話就會這樣,所以我們就要去修行、去體會,大家要重視這些觀察方法,這樣就很容易深深地感受到一切有爲法是無常的,靠不住的。外面的山河大地也好,物質世界也好,包括我們自己的生命、財産、名利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這本書當下是這樣子,但它的過去我們說不清楚,它的未來也未必是這樣,因爲它不是永恒的東西。人也是這樣,今天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明天、後天是不是,誰都沒有把握,時間越遠越沒有把握,財産、名利等等都是這樣。通過修行與思維,最後感覺到所有的東西都是靠不住的,都是無常的,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是出離心的基礎,當然,它還不是真正的出離心。
前幾天講了無常以後,有些人覺得非常悲觀:自己以前認爲非常了不起的名利等等現在看起來什麼意思都沒有,包括我們的生命都沒有把握,都沒有意義,這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這樣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呢?是好的。因爲,當我們意識到萬法無常的時候,才能真正放下這些世俗的東西,從此以後,即使遇到家裏的親人死了、破産了、家破人亡等悲慘景況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麼過分痛苦的感覺,而會意識到,世間萬物本來就是這樣子,今天我終于看到了無常。如果無常修得好的話,那個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解脫方面。
前幾天我們也講過,《普賢上師言教》在講完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等等之後,馬上講到解脫的功德,解脫的利益,爲什麼要講解脫的利益呢?因爲,如果不了知解脫的利益,就會在通達無常等等之後,覺得人生沒有什麼目標,就會感到悲觀失望;當知道解脫才是永恒的安樂,解脫才是靠得住的之後,就不但不會悲觀,反而會很樂觀、很開心,因爲我們終于發覺了生存的目標,知道自己爲什麼要活,那時就會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尋求解脫上面來。這個時候就培養出了一個真正的出離心。修持無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這樣的結果。
修法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長短都可以。修完了之後不要忘記回向。
有漏皆苦的修法
有漏皆苦的修法跟《普賢上師言教》講的內容完全一樣,沒有什麼新內容。一般而言,可以分爲兩個階段。第一個是觀察。整個六道輪回,都充滿了苦苦、變苦、行苦這叁種苦;然後分別觀察六道輪回的痛苦——地獄的痛苦、餓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等等,這樣思維的結果,是深深地體會到整個六道輪回充滿了痛苦,沒有一個地方不痛苦。
那個時候,我們的心本身就變成了一切法是痛苦的那種感受。之後安住在這個境界當中,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如果能保持五分鍾的話,這個五分鍾的階段就叫作修有漏皆苦。
如果生起雜念,就要設法斷除這個雜念,斷除雜念之後,如果還可以繼續保持那種狀態的話,就不用重新觀察。如果在雜念放棄的同時,前面講的體會也消失了的話,就只有重新觀察。
無常和痛苦的修法雖然只是很普通、很基礎的修法,但是,一旦我們缺少了這兩個修法,則無論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
不了解的人一聽說佛教裏面講一切法都是痛苦的,輪回充滿痛苦,人生充滿痛苦等等的時候,就認爲佛教是悲觀的、消極的等等,其實佛教徒根本不悲觀,世間人反倒是最爲悲觀的。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是事業、生意比較順利的時候都很樂觀。但是,一旦遭到一些打擊的時候,就會徹底地墮落,非常地悲觀,甚至到了自殺等等的地步,這些才是真正的悲觀。現在很多人的人生觀是非常消極、非常悲觀的,他們認爲,屬于自己的,只有這麼幾十年,幾十年過了以後,自己就會變成石頭、泥土等等。佛教卻並不這麼認爲。
釋迦牟尼佛的戒律是最保守的,但戒律當中也開許:如果一個出家人在沒有執著,並根本不需要花費什麼精力的情況下,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五百間房間,釋迦牟尼佛也允許這個出家人可以支配這些房間。這不是針對在家人,而是針對出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在家人的話,要求就更低了。我們可以想象,五百間房間是什麼樣的概念,現在有多少人能夠擁有?
釋迦牟尼佛還規定:如果一個出家人在沒有貪欲心的情況下,也可不費吹灰之力地獲得一件價值10萬嘎夏巴拉(嘎夏巴拉是古印度的貨幣單位,爲重量約8.8克的銀幣,目前大約價值人民幣叁十元左右)的衣服,釋迦牟尼佛也允許這個出家人可以使用這件衣服。你們可以想象,那是一件什麼樣的衣服。
也就是說,佛教徒不一定吃得很不好,穿得很不好,認爲一定不能用好的東西,一定要用不好的東西,這也是執著。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能貪著這些東西。
我講這些的目的,就是爲了說明,佛教不是那麼悲觀,雖然佛要求在物質上應該少欲知足,但並不表明一定要過艱苦的生活。最關鍵的,是不能把物質享受當成生存的意義,而應當把解脫當作生存的意義。
自從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無論在世俗的生意上、事業上、工作上受到任何打擊,我們都會覺得無所謂,因爲這些東西只是我們生存的方法,而不是生存的意義。我們的生存意義,就是希求解脫、淨化自心、調伏私心、提升生命。
從此以後,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佛的智慧。遇到幸福的時候,明白那些世間的東西雖然自己今天擁有,但是明天不一定還屬于自己,所以就不會有什麼傲慢心;遇到再大打擊的時候,也明白雖然自己現在很痛苦,但這只是生存的方法,這樣也不會覺得很苦、很累。因爲我們的心裏充滿了活力,充滿了力量,充滿了勇氣。
當然,因爲我們現在是凡夫,所以在遭到打擊的時候,一天、二天或者一、二個小時當中會想不通,心裏面也會難過、痛苦,這只是因爲我們的修行不到位,但稍加思維就會清楚,我雖然失去了時間、地位、錢財,但我的解脫沒有失去,我還可以照樣修解脫道。這樣就會心開意解。這個道理雖然不是修法,只是一種常識,但還是有必要講。
無我的修法
雖然此處無我和空性的修法是分開講的,但實際上無我修法包含在空性修法當中。
無我修法最關鍵的,就是推翻我執,因爲我們的所有煩惱——貪、嗔、癡等等,都來源于我執。但此處不需要強調,因爲,如果通達了前面的叁個修法,就不會有我執。
修法的時候不需要反複地思維,當前面的叁個修法修完以後,適當地看看我存不存在,那個時候就會很清楚地知道:既然連微塵都不存在,都是空性,那我又怎麼會存在呢?那是不可能的。當深深地體會到我不存在的時候,就安住下來。當開始生起雜念的時候,又重新開始修。
就這樣讓空性、無常、痛苦、無我這四個修法像車輪一樣周而複始地反複輪番修持,修完以後就出坐,出坐的時候務必要回向。
出坐以後,在日常生活中,要把這些觀點、感受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要隨時提醒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這些東西都是虛幻的、無常的、無實的,通過這樣的方法,最後深深地體會到一切萬法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東西,這才是正確的不執著。
錯誤的不執著是什麼呢?就是沒有通過這樣的思維,根本沒有什麼空性的感受,就隨隨便便地放下、不執著,這就是錯誤的不執著。
當時禅宗和尚摩诃衍在西藏引起的很著名的爭論,就來源于此。這不是說禅宗不對,禅宗是很好的修法,我們也無法判斷和尚摩诃衍證悟沒有,但他說出來的話卻是錯誤的。
他告訴很多初學者說:“不需要這樣觀察,心裏什麼都不要想,善的惡的什麼都不要想,心裏思維善就會投生到善趣,思維惡則會墮于惡趣,而什麼也不想就是解脫。”這裏面一沒有中觀的思維;二沒有密宗氣脈明點的修法;叁沒有大圓滿的訣竅,在這樣的情況下放下來的話,只是放下來而已,其他沒有什麼結果,所以在西藏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作爲修行人,該不執著的時候就不能執著,該執著的時候就要執著。發菩提心的時候就要執著,釋迦牟尼佛說:那個時候要有一個大于須彌山的我執——我要成佛,天下的衆生我要去度,我要去做利益衆生的事情等等。在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我執就不行,通過這種方式慢慢取消不正確的我執,留下證悟空性、慈悲等好的因緣,最後才是消除所有的執著,所以,執著不執著的界限一定要分清楚。
有些時候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觀察很累,當不想思維的時候,就可以休息。休息的方法就是不思維,既不想人身難得、輪回痛苦等等,也不思維其他的念頭,就這樣放下來,徹底放松,這個實際上就是和尚摩诃衍的方法,我們可以在這樣的狀態中休息。
如果加行修得好,對上師叁寶、密宗、大圓滿等等的法又有很大信心的話,這個時候就有可能證悟。因爲這個時候是很特殊的時候,我們剛才思維了很久,心裏感覺很疲勞,現在一放松下來,就有可能産生一刹那的明白自己心的本性是空性的感覺。
最後要達到的標准,就是每當我們一打坐的時候,無論修空性也好,修無常也好,就能産生很強烈的感受,而不是模模糊糊的感受;起坐以後,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專門去想這些道理,卻能自然而然地感覺到空性、無常等等,這些是暫時的標准。
麥彭仁波切說這是顯宗的修法,無論有智慧的人還是沒有智慧的人都可以修。這個修法是以修爲主,不是以說爲主,雖然沒有說很多道理,卻可以證悟;如果不修的話,即使會說很多很多的理論,也始終不會有任何感受,只能像鹦鹉學舌一樣沒有什麼意義。
如果這個法門修好了,則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都修到了,都證悟了,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修法,我們一定要修。這個修法除了無我修法和空性修法以外,其他兩個修法在外加行裏面本身就有,修五加行的人修這個修法也不沖突。修五加行的同時,如果很喜歡無我修法和空性修法的話,也可以適當地安排時間自己修,但最好是首先把外加行、內加行修完以後再修這個法,這個法修到一定程度以後,再去修大圓滿。
涅槃寂靜沒有什麼別的修法,無我空性的修法就是涅槃寂靜的修法。涅槃寂靜是最後的結果——成佛的境界。
《慧燈之光四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