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德日記5月4日─讀誦《普明菩薩會》

  5月4日─讀誦《普明菩薩會》

  《大寶積經》共收錄四十九部經,是一套大叢書。然而它卻是由一部經發展而成的,即《寶積經》。據考證,此經是最早編入《大寶積經》的經典;編纂《大寶積經》的法師可能很喜歡這個經名,于是替這一套書取了「大寶積」之名,而將原本的《寶積經》改名爲《普明菩薩會》。本文爲了避免誤解,還是稱《寶積經》爲《普明菩薩會》。

  《普明菩薩會》是繼《般若經》之後出現的大乘經典,內容涵蓋戒、定、慧叁學,把止惡、修善、廣度衆生的菩薩行,具體落實在日常生活裏(此經說小乘與大乘之優劣,提出「般若正觀」思想,在生活實踐上即是「中道」),並以叁學爲本,揭示菩薩思想;以成就叁十二法,鋪陳菩薩修行的重點。此經關于實踐菩薩道的內容極爲豐富,從它原有的經名——寶積——就可知道。

  印度古代大乘(空、有二宗)的聖者相當重視本經。在許多論書裏,大師們不斷地引用此經,例如「甯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一語,即爲瑜伽大乘特別重視的金句。

  在中國,此經不斷受到教證雙美的譯經師們所青睐,前後共有六次不同的翻譯。除了《心經》、《金剛經》的譯本數量可以勝出之外,其他小、大乘經典幾乎難以與之媲美!

  百年來,國外佛教學術界皆將《普明菩薩會》視爲了解大乘佛法的重要典籍,是波羅蜜多乘教法的濃縮精華,代表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著作之一(因爲影響許多經、論)。

  本經的價值難以言喻,我們應該利用這難得的機會,好好閱讀這麼可貴的法寶,親嘗法味!

  

  印順法師曾分析過本經所說的菩薩道,可分爲叁部分:

  一、修廣大正行,重于菩提願。

  二、習甚深中觀,重于空慧。

  叁、作教化事業,重于大悲心。

  綜貫這叁德而修行,才成爲菩薩正道。

  中華印經協會將《普明菩薩會》收錄于《大寶積經叁會》之中,歡迎大衆索取,免費結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