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4日
第一講 叁歸依
一、釋“歸依”
1、歸:
⑴、“所歸以救護爲義,如人獲罪于王,投向他國,以求救護,彼王敕言:汝求無畏以投
我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衆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過,歸向叁寶,魔無如
之何。”
⑵、回歸
2、依:依賴、依靠、依怙
二、釋“叁寶”
1、通釋佛:梵語全稱“佛陀”,覺悟的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法: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僧:和合衆。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2、別釋:四種叁寶
⑴、理體叁寶:五分法身爲佛寶(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滅理無爲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
⑵、化相叁寶:釋迦佛,所說法,座下僧。
⑶、住持叁寶:形象塔廟爲佛寶,紙素所傳爲法寶,説法儀相爲僧寶。
⑷、一體叁寶“夫一體叁寶者,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覺照即佛寶;心體本淨自性離垢名法寶;心體無二即僧寶”。(《宗鏡錄》卷26)
⑸、“寶”有六義:稀有、離垢、勢力、莊嚴、最勝、不改。
3、“自性叁寶”
⑴、慧能大師:“勸善知識,歸依自性叁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六祖壇經
忏悔品》)
⑵、“自爲洲渚,自爲歸處;法爲洲渚,法爲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大寶積經》卷57)
叁、歸依叁寶之功德如《善生經》雲:“若人受叁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中運出不盡。受叁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校量功德經》:“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唯叁寶勝故”
《大集》雲:“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叁歸已,兒而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
四、關于叁歸依的幾個問題:
1、授叁歸的必須是出家衆嗎?是的,先比丘,如無比丘,可以比丘尼。《大方便佛報恩經》:“叁寶不現前,不得成歸依”,故知居士不可以授歸依。
2、可自己在佛前受嗎?千裏內無僧,可佛前受,後遇僧時,即速補受。
3、若稱佛及法不稱僧,或稱法僧不稱佛寶,或稱佛僧不稱法寶,成叁歸否?不成叁歸。
4、什麼是歸依體?歸依體同戒體一樣,指行者在叁番羯磨時,在身心內感得的防非止惡,信順叁寶的功能。
5、什麼情況下破失歸依體?⑴、明確表示舍棄歸依。⑵、未明確表示舍離叁寶,但錯誤地認爲同叁寶相背的外道大師與叁寶功德相同,如說“儒教與佛教相等”等。
6、如何強化、守護叁歸體?
⑴、歸依後不再歸依其它的天神⑵、歸依後不能對有情損害舍棄,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
⑶、歸依後不能與外道共住,對叁寶不信,或且誹謗者,不應隨順。
⑷、歸依後應經常憶念,誦念叁歸依: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歸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
⑸、歸依後遇命難、病難等難緣亦不舍歸依。
⑹、歸依後應該恒修供養叁寶以意供養,
2004年8月25日
7、歸依叁寶的種類五種:
①翻邪②五戒③八戒④十戒⑤具足戒
第二講:五戒
一、戒學的重要性
1、戒是解脫的基礎
人不持戒,茲蔓如藤,逞情極欲,惡行日增。持戒者安,全身無惱,夜臥恬淡,寤則多歡。
——《法句經》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佛遺教經》
如諸衆生及草木,一切生長鹹依地。世及出世諸善根,皆依最勝屍羅地。
——《華嚴經
十地品》
2、戒法功德無有限齊
經雲: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衆生,四事供養盡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類同情非情境故。緣境雖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叁世恒沙諸佛及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虱微細蠢動六趣之外,中陰衆生,如是等類皆遍十方,並通叁世,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皆發得戒。二者非情境,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隨其數量,亦皆發戒。
二、五戒的重要性
1、五戒是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的基礎。
2、五戒是人倫之因。
3、五戒是五種大布施:
不殺生——施無畏
不偷盜——施財物堅固
不邪淫——施清淨
不妄語——施誠言
不飲酒——施理智,一切總施。
叁、五戒的稟受
四、五戒的戒相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遮戒
第一不殺生戒
一、成犯五緣
1、是人
2、人想
3、起殺心
4、與方便
5、命斷
二、二十種殺相
1、自殺
2、教殺(殺時自看)
3、遣使殺
4、往來使
5、重使
6、展轉使
7、求男子
8、教人求男子
9、求持刀人
10、教人求持刀人
11、身作相
12、口說
13、身口俱現相
14、遣使說
15、遣書
16、遣使書
17、坑陷
18、倚發
19、藥
20、安殺具
叁、結罪差別
1、不可悔罪——根本犯
2、中可悔罪——方便犯
3、下可悔罪——輕犯
不死-下可悔
人想人疑非人想人想非人疑
3、殺父,殺母——逆罪犯逆罪者不可受戒,不可出家。
五、特殊案例
1、衆人遣一人斷他命——一切不可悔罪
2、衆人遣一人斷他命,中有疑者而不遮,即往殺——一切不可悔。
3、衆人遣一人斷他命,中有疑者即遮,被遣者故往殺,遮者——中可悔,不遮者——不可
悔罪。
4、有善心殺父母令離苦,不善心,無記心殺父母,不可悔罪並逆罪。
5、有善心殺父母無罪,如母病,與飯與粥等,食已命終。
6、如箭射樹,誤射殺父母,非逆罪。
第二不盜戒
一、成犯六緣
1、有主物
2、有主物想
3、有盜心
4、重物(五錢以上)
5、與方便
6、舉離本處
二、要件分析
1、不與取
2、非已物想取非暫用取非同意取他物——他物想取有主——有主想取他護——
他護想取
3、有主物:包括金銀衣物等無情物,亦包括人、畜等有情物。
4、離本處:包括移動位置,變動形狀,變動顔色;水中物從水面入水底,從水底至
水面,或毀物令壞,如系契約簽字蓋章生效。得五錢得過五錢得減五錢不得得五錢得過
五錢得減五錢不得受教者得五錢受教者得過五錢受教者得減五錢受教者不得受教者得
減五錢受教者不得
5、教人求減五錢-受教者多取教人求五錢或教人求過五錢-受教者取異物或異
處取物
6、教者有盜心教人求五錢或教人求過五錢,
7、教者無盜心教人-受教者以盜心得五錢或過五錢
2004年8月26日
四、想境1、得五錢,得過五錢2、得減五錢
五、開緣若與想若已有想若糞掃想若暫取想若親厚意取
六、特殊案例
1、前後多次累積取滿五錢——不可悔
2、若作損減意取、斷壞、破、燒、埋、壞色、若移他地標相、決他水、搖他果樹,滿五錢
——不可悔罪
3、他盜取物而奪取彼盜——不可悔罪
4、誘诳小兒,將去,父母見,放去,離本處故——不可悔罪
5、先解牛,盜牽,後悔放去——不可悔罪6、盜佛經,佛語無價,但計紙墨價值,成
犯7、衆多人遣一人取他物——一切不可悔罪
8、衆多人遣一人取他物,若中有疑而不遮,即往取——一切不可悔罪
9、衆多人遣一人取他物,若中有疑者即遮,彼故往取,遮者——中可悔;不遮
者——不可悔。
10、衆多人遣一人取他物,往取五錢或過五錢,還,衆多人共分,各得錢減五錢
——一切不可悔罪
11、從一處取物至異處,物價值變,依取物處價值論罪。
第叁邪淫戒
一、成犯四緣:
1、小便道大便道口道非道(大便道,口道)非處(非房室中)非時(懷胎,乳子,
齋日等)
2、興染心,非自睡眠
3、起方便
4、與境合(勿論有隔無隔入乃至如芥子許)
二、結罪差異
入,乃至如毛頭方便不入不成者入,若道想,若道疑若始入,入已,出時有一時自受樂者
不可悔罪
共法
3、是男作女想,是女作男想——不可悔
4、與此女作彼女想,與此男作彼男想——不可悔
5、破淨戒人梵行最重,爲邊罪,不得出家,受戒。
叁、開緣若睡眠無所覺知若不受樂若一切無有淫意
第四:妄語戒
一、大妄語成犯九緣
1、對境是人
2、人想
3、境虛
4、自知境虛
5、有诳他心
6、說過人法
7、自言已證
8、言了了
9、前人解
二、結罪差異
1、向人,人想向天龍、畜能變形者向畜不能變形者
2、男前,作女想,女前,作男想——同罪
3、此女前作彼女想,此男前作彼男想——同罪
叁、所說上人法範圍得不淨觀乃至四果,得禅定,得神通,天龍鬼神來供養
四、小妄語見: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聞:不聞言聞,聞言不聞觸:不觸言觸,觸言
不觸知:不知言知,知言不知
第五飲酒戒
一、成犯叁緣1、是酒2、無重病緣3、飲酒
二、結罪差異1、酒、酒煮、酒和合,若食若飲--中可悔罪若食酒糟若飲酢
味酒
叁、開緣1、若有病,余藥治不瘥,以酒爲藥2、若以酒塗瘡
2004年8月24日-29日
八關齋戒
一、釋名“關”:關閉生死輪回之門,叁歸五戒唯能保守人身,八關齋戒通出世。
“齋”:清淨,此處指過午不食,名爲持齋。
合言之:八條戒加過午不食名“八關齋戒”。
二、戒相簡釋
1、八戒:
⑴、不殺生
⑵、不偷盜
⑶、不淫欲: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爲邪欲,心不貪色。
⑷、不妄語
⑸、不飲酒
⑹、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女人項鏈、項圈、耳環、發夾、指環等飾品,男人之手表,
金戒,領帶上之飾物;也包括華麗高貴,色彩鮮豔的衣服。香油塗身:香水,香皂、香粉、
香脂等。
⑺、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視聽。⑻、不坐臥高廣大床。“床足高一尺六寸,坐時腳
不挂空,過此量者,即名爲高;但可容身轉側,過此即名爲廣。”
2、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從中午到第二日早晨明相出除了水不進其他食物。
3、受期:一日一夜。
叁、受八關齋戒的意義1、在家居士的短期出家。
2、脫離病苦:《藥師經》:“若有病人欲脫離病苦者,當爲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關齋
戒。”
3、消滅罪障:《優婆塞經》:“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滅。”
4、遠離惡趣。《十善戒經》:“持八關齋戒者,一不墮地獄,二不墮畜生,叁不墮餓鬼,
四不墮修羅,故此八戒,又稱八種勝法。”5、福報優厚。《佛說護淨經》:“一日持戒,得
六十萬世余糧。”
6、往生助緣。《十六觀經》:“中品上生者,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齋戒,修行諸善
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四、八關齋戒的禀受
1、受八關齋戒的條件:
⑴、唯六根具足的男人與女人可受。
⑵、犯五逆,破淨戒者不得戒《薩婆多論》:“如是男女中,若殺父、殺母、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破僧輪、汙比丘尼、賊住(非法而住僧中者)、越濟人(爲了生活非爲佛法而出家
者)、斷善根,如是等人,盡不得戒。”
⑶、一時只能一人單獨受。《優婆塞戒經》:“如是八戒者,不得一時二人並受。”
⑷、中午以前受。
2、受八關齋戒法。
⑴、稱聖號,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叁遍。
⑵、受叁歸: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夷),如來
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爲淨行
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
⑶、受齋戒(叁遍)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
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⑷、回向。我今以此八關齋戒功德,四恩總報,叁有齊資,普與衆生,同生淨土。
3、受八戒時間:農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月底最後兩日,是爲六齋日,
其他時間也可行。
附:寶王叁昧論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叁究心不求無障。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易動。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是故聖人設化。以病苦爲良藥。
以患難爲逍遙。以遮障爲解脫。
以群魔爲法侶。以留難爲成就。
以敝交爲資糧。以逆人爲園林。
以布德爲棄屣。以疎利爲富貴。
以屈抑爲行門。如是居礙反通。
求通反礙。是以如來。
于障礙中得菩提道。至若鴦崛摩羅之輩。
提婆達多之徒。皆來作逆。
而我佛悉與記莂。化令成佛。豈非彼逆。乃吾之順也。
彼壞乃我之成也。而今時世俗學道人。若不先居于礙。
則障礙至時。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寶。由茲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宋-真歇和尚詩:
訪舊論懷實可傷,經年獨臥涅槃堂。
門無過客窗無紙,爐有寒灰席有霜。
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多爲別人忙。
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
《甲申年中元節報恩法會佛學講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