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叁學

  我個人學佛,覺得有一個最大的收獲:學會了用正面的思維去面對原來你認爲是負面的影響。雖然我只學到一點點,但是已經覺得很快樂。

  我們人生負面的東西很多,疾病、衰老、死亡,佛陀所講的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別人對你的誤解誹謗等等,這些負面的東西是可以用正面的心態來面對的。以正面的心態去面對負面的經驗,不僅不是消極的,反而是積極的。所以我把這個經驗概括爲“叁學”——學會吃虧,學會受委屈,學會吃苦。我稱之爲“人生叁學”。

  我問過很多人,我也相信今天在場的所有人,沒有哪一個在他的一生中沒有吃過虧,沒有受過苦,沒有受過委屈。曆史上從過去到現在,有這樣的人嗎?有人說,皇上沒有,你可知皇上吃虧大了。人生有個鐵的事實,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會吃虧,都會受苦,都會受委屈。但是,你們發現了沒有呢?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僥幸心理。佛教把這個心理叫作偷心,就是想著讓我少吃點虧吧,讓我少吃點苦吧,讓我少受點委屈吧!都在躲避它們,都希望它們少一點。一方面是人生的實相,另一方面我們不願意去面對這個實相。所以這個叫愚癡啊!所謂的學會,是要轉身過來。轉過身來,直面這些負面的經驗,能夠把它們轉化爲對我們有益的營養。這個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你同樣還是會吃虧,但你吃得很棒;你也還是會吃苦,但是你受的苦有價值;你也會受委屈,但是通過委屈你的心性得到成長。所以這就是用正面的心態面對負面的經驗。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如果這個課題能解決的話,你會少很多煩惱,而且你人生的成績會更大。

  事實上,人生還有一個定理,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用正面的心態去面對和轉化負面的經驗的話,那麼你的人生一定會很精彩。這個是我們有時不大願意面對的一個現實。在人類文明的曆史上,智者先賢所創造的文明都是在磨難和挫折中放射出光芒。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用舉了。最近,我看到一篇報道,臺灣有個人叫謝坤山,他是初中文化程度,十六歲就去打工,有一次在建築工地,高壓線被鐵管打斷,使他失去了一條腿、兩條胳膊、一只眼睛。但現在他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畫家、作家、演講家,一個慈濟會的義工,他也是撫養女兒的父親。他創造了一個人生的奇迹。我看他的人生事迹,最讓我感動的是什麼呢?他把他遇到的苦難完全是當成正面的經驗去面對。當他從手術臺上醒過來,傷口治愈了以後,他每一個生活的基本動作都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比如說大小便、走路,這些問題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當他面臨每一個問題,當這個問題被解決的時候,他都非常的快樂,而且他爲自己發明了很多的用具。他是個殘疾人嘛!比如說,怎麼上廁所啊,怎麼開瓶蓋啊!當他成家以後,有了兩個小孩子,他也不回避作父親的任何工作。雖然他的妻子很健全,他不回避任何事情,包括給小孩子喂奶,給孩子打開奶瓶,抱小孩。在做這些事情中,每一個動作都要遇到困難。每解決一個困難他就特別開心。這個人我雖然沒見過,但是他的心態的健全、心智的健康可以看得出來。有一次他在街上與妹妹散步的時候,有個人開始注意到這個高度殘疾的謝昆山,然後聽他們的談話,就被他的這種心態感染了,以至于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只爲了感受他的那種心態——這是一顆非常樂觀、豁達的心。

  生命的奇迹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如果我們能充分地利用我們所遇到的負面的經驗的話,就可以實現。佛教第一義谛講人生是苦。我理解這不是來嚇唬我們的,佛陀不是要把我們嚇退,更不是要我們去躲避,而是讓我們去面對人生最嚴酷的現實,讓我們置之死地而後生。面對人生最嚴酷的現實,才有可能把我們最大的智慧激發出來。面對負面的經驗,生命的正面的精彩就會放射出光芒。

  

  相關鏈接:

  謝坤山——生命的奇迹

  謝坤山的故事在臺灣家喻戶曉。

  謝坤山在16歲時,因一場工傷事故,失去了雙臂、左腿,後來又失去了一只右眼。面對巨大的不幸,他從精神到肉體都沒有垮掉。從最簡單的獨自進食、飲水、入廁、洗澡做起,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做到生活自理。然後,他拿起了筆——不,是用嘴咬住了筆——學寫字、學畫畫。

  如今,他應付日常生活輕松自如,他每年要做四、五百場的演講,他的繪畫作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好評,他還在忙碌的演講、作畫之余,硬是用嘴一口一口地“咬”出了一部十余萬字的自傳《我是謝坤山》!

  在謝坤山的生命曆程裏,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們體味和感悟。他不屈服于命運的抗爭精神展示了人性最光輝的一面,而更有意義的地方,還在于他遭逢不幸後那種樂觀、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他開朗、幽默、機智,活得從容、自信、充實,他從不避諱自己的殘疾,他臉上始終挂著燦爛的笑容。

  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聰明漂亮的妻子和一雙機靈可愛的女兒。妻子做好了陪他吃一輩子苦的思想准備,卻不曾想這個只有一條腿的男人,能讓她這麼幸福美滿!

  “天底下最棘手的事,都不是用手完成的!”

  謝坤山于1958年生于臺灣的臺東市。

  1974年,謝坤山16歲。因家境貧困,小學畢業就辍學打工的他這時已經有4年工齡了。

  那年他身材勻稱、健碩,表情略帶腼腆,是個很帥的小夥。那時他最自豪的就是自己強壯的身體,敢和任何工友比試體力,13歲時就能扛著100公斤的飼料麻包一路小跑了。

  悲劇卻在不經意間發生了。

  一天,他在工廠的叁樓幹活,接傳樓下工友遞上來的鋼管。突然,鋼管觸碰到陽臺上的叁根高壓電線,頓時,火花四濺,一陣爆響,謝坤山當即被電成了“碳人”。

  出院後,回到那個破爛的家,母親像照料新生嬰兒一般,一日叁餐,先喂飽他,再去吃一點殘飯剩湯。爲了減少母親的擔憂,也爲了自己今後的生活,謝坤山發明了一套能夠自己進食的用具。他風趣地將之命名爲“坤山”牌自助餐具。以後,他又發明了許多這類用具,解決自己的吃喝拉撒問題。

  謝坤山開始認真思索自己的路。他突然想起當作家不錯,他沒有想到自己只有小學水平的文化背景距離作家有多遠,想到的只是,要當作家最起碼得先學會寫字吧?

  于是,謝坤山咬著筆費勁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含在牙齒與舌頭之間的筆,好像是松了螺絲的老虎鉗,怎麼也鉗不穩那支小小的筆,弄得口水直流。

  盡管如此,謝坤山爲自己又跨出一步而高興。以後的日子,他不斷地練習,嘴裏被鉛筆戳出一個個血泡,但他決不放棄。

  終于,當字越寫越小、越寫越周正時,他大聲地對自己說,“原來天底下最棘手的事,都不是用手完成的!”

  削出自己的路!

  出院後的最初7年裏,謝坤山很少出門。但這2500多個日夜裏,他沒有一天是在寂寞、孤獨和無聊中度過的。

  從小,謝坤山對繪畫就很感興趣,經常亂塗亂畫。受傷之後,雖然災難奪走了他完好的四肢,卻也留給了他完整的時間,他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一個貧病交困的家已經欠下一屁股債,不可能再有余力支持他學畫;文盲的父母也不可能理解他這種對于窮人來說過于奢侈的愛好。

  謝坤山只能把自己的生活需求降到最低,把在外做工的哥哥偶爾給他買瓶汽水的一塊半塊錢積攢下來,買來鉛筆和幾張白紙,認真地畫,認真地描。嘴裏的筆,成了他最親密的知己。

  在以後的20多年裏,他把嘴巴變成了自己最得力的“手”;而他必須付出的代價是,口腔從此潰瘍不斷,沒有一天是完好的——區別只在于血泡是十多個還是五、六個而已。

  鉛筆斷了怎麼辦?他找來一把小鋼刀,將刀柄含在大臼齒處,用力咬,爲了咬穩,他把刀柄都咬得變形了。接著,他把鉛筆推到桌邊,再用右手殘存的一點短臂按住,用嘴裏的刀片,一刀一刀地削出了筆尖。

  滿頭大汗之後,望著自己的“成功”,他又一次興奮起來,在心裏呐喊:“這一刀一片的筆屑,片片都是信心。謝坤山,今天你不僅把鉛筆削出,更是把自己未來的路也削了出來!”

  後來,他聽說臺灣著名畫家吳炫叁先生在美術學院開課,就千方百計找到他,要求跟老師學畫。吳先生被他的誠意所感動,同意他來聽課。謝坤山欣喜若狂。

  從此,他每天拖著幾公斤重的義肢花兩個多小時時間趕到學校,風雨不誤。

  這還不難,最困難的是難以啓齒的小便問題無法解決。那時他還沒有發明現在每天都使用的“小便幫手”,總不好叫老師同學來幫忙吧?他就一天從早到晚不喝水,在校八小時內有尿也忍著,直到後來憋得尿血!

  爲了補上文化基礎薄弱這一環,謝坤山24歲時選擇了去讀“國中”(相當于大陸的初中)補習學校。報名那天,排在年齡和身高都差他一大截的報名隊伍裏,謝坤山心底五味雜陳。這時,有位老師走過來,看看他空蕩蕩的衣袖,別有意味地說:“這裏可是要“寫”功課的哦!”謝坤山一聽,心中反倒輕松了。他大聲地說:“報告老師,這張報名表就是我寫的!”

  謝坤山十分珍惜能再度重返課堂學習的機會,並砥勵自己終日埋首在書桌與畫架前。由于肢體上的不便,他要比別人多耗許多時間,爲此,他要求自己每天最多睡四、五個小時,並生發出一套“少睡就是多活”的哲理。

  叁年一晃而過,畢業那年,謝坤山與所有升高中的考生一樣,走進高中聯考的考場,並以優異成績,被臺北最好的中學——建中補校錄取。入學後的第一次測試,謝坤山的成績是倒數第叁名。他奮力追趕,結果第二個月的月考,他的成績還是第叁名,不過,這次是正數的。望著成績單,謝坤山快活地笑了。

  “我們擁有的,永遠比失去的多!”

  “我從不去想自己失去了什麼,我想的是我還擁有什麼!”

  正是抱著這樣的人生態度,不管怎樣艱難,他都心存感恩地一路走來。他不但尋找到自己的幸福,而且盡可能地幫助他人、回饋社會。謝坤山嘴裏最多的字眼就是“感恩”。他感激父母、感激老師、感激妻子、感激朋友、感激許許多多扶助、支持和鼓勵過他的人。

  出于“感恩”心理,他盡可能地幫助社會和他人。不管多忙,每月必定至少抽出一天時間去慈濟醫院作義工,在那裏,他幫助的都是最絕望的人。

  “快樂像大海!”

  見過謝坤山的人對他的富有感染力的笑聲都會留下深刻印象。

  有一天,他正和妹妹走在大街上,有說有笑,輕松自在。忽然,一位小姐從後面趕上來,拿出一個信封,遞給他,說:“先生,這是屬于你的,請收下。”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際遇,謝坤山一時理不出頭緒。妹妹幫他打開了信封,裏面竟然是1500元臺幣!原來,她是臺灣某電視臺知名欄目的節目製作人。信封裏的錢是她剛剛領到的製作酬勞。當天下班後,她碰巧走在這對兄妹的後面。一路上,她發現了謝坤山觸目驚心的殘障,同時也發現殘障並未給他的人生留下陰影。兄妹倆談笑風生的一幕讓她感慨萬千,爲什麼一個最有理由痛苦和絕望的人,偏偏這麼輕松快樂?而那些身體健全、衣食無憂、學曆金錢地位樣樣不缺的人卻爲何還自尋煩惱?她感謝謝坤山讓她體驗到了平凡的幸福,“原來,快樂也可以很容易擁有的!”

  謝坤山的妻子也真是個美麗聰慧的女子。她選擇謝坤山,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在結婚前,他們已經相識、相知、相愛了八年。他們結婚時,沒有婚宴,沒有排場,只有借來的洋裝和一只不到1000元臺幣的戒指。

  婚後,他沒有在生活上全部依賴妻子,一直保持著生活上的自理。成家後的安定激勵著他不斷創作。不久,謝坤山在臺北市的百家畫廊舉辦了生平第一次正式的個展,當畫展圓滿落幕時,他的事情經由路透社報道,引起國際口足畫會對他的高度評價,從此畫會每個月提供給他一筆獎學金。

  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謝坤山說,看到她紅嫩的小臉蛋,我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痛哭起來!在那一刻,所有生活的苦難都化爲迎接新生的喜悅! 我試著做個盡責稱職的爸爸,當孩子哭鬧時,我就用嘴輕輕咬住小嬰兒胸前的衣襟,再緩緩地放在我的懷裏,然後用我的右手臂,輕輕托住她柔軟的後腦勺,這樣女兒便能舒適地沈睡在我的懷裏。

  當孩子餓的時候,我試著去沖牛奶。我先把奶瓶注入適溫的開水,舀進適量的奶粉。然後咬住奶嘴,旋緊奶瓶蓋;接著我用右臂托著奶瓶,再把奶瓶夾在右短臂與下巴之間。這樣我就可以喂小寶貝吃奶了。我想,這是做一個父親所必須盡的基本責任,沒有手的我,更要盡力去學習。

  作畫時,我把搖籃放在畫架旁,然後在我的腳上系著一條繩子,一面作畫,一面拉動搖籃,雖然我沒有推動搖籃的手,不過我卻有一只拉動搖籃的腳。有時我還會躺在地板上,用腳擡起學步車再輕輕地搖晃,逗樂坐在車上的孩子。就這樣,我每天與妻子分享著育兒的責任和喜悅!不久,二女兒也加入到我們這個溫馨的家。

  當孩子漸漸長大後,我們經常全家一起出外寫生,有時女兒也會有模有樣地學我架起畫架!而每當她們有新奇的發現,一定會飛奔到我身旁,然後叽叽喳喳地搶著要我分享她們的喜樂!我仿佛有雙強而有力的臂膀,正爲她們撐起甜蜜的成長天堂。看到女兒能順利地成長,我深深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他的妻子說:“其實,當初的壓力太大了。逼得我必須把所有的困難都想過,不然也下不了決心。結了婚反倒輕松了,我們生活得比原來設想的還好。謝坤山是個能給人快樂的人,他帶給我的快樂像大海,至今還看不到邊際。”

  一位令人尊敬的人

  美國《讀者文摘》亞洲版曾采訪過謝坤山,但稿子發到總部審核時,這個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期刊立即叫停,重新派出人馬,對書中提到的數十位人物逐一核實采訪,前後工作了兩、叁個月。謝坤山夫婦得到通知,采訪編輯工作已經全部完成,《讀者文摘》將用19種語言版本向全世界推出他挑戰生命極限的故事。

  謝坤山不止屬于臺灣,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屬于人類。

  《吉尼斯世界紀錄》亞洲見證中心董事長戴勝益先生說:

  “身爲《吉尼斯世界紀錄》亞洲見證中心負責人的我,見過的奇人異事無數,但從沒有看過謝坤山這麼令人“震撼與動容”的人。如果吉尼斯世界紀錄有“全世界最令人尊敬的人”這一項目,我會恭敬地把這面獎牌頒給他——創造人類極限的謝坤山。”

  

  

《人生叁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