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何處不道場?
──若得心靜 處處皆靜
11月17日中午我們西方寺「八關齋戒暨精進念佛法會」過堂開示結束之後,其中一位來自國內的戒子跑來向我請教;她說自己初學佛不久,很高興今次能有機會來到香港參加八關齋戒,由于這是第一次,所以對寺院及法會中的一切特別感興趣,可是每到念佛、靜坐之時,總覺得內心靜不下來,東想西想,妄想紛飛,覺得十分慚愧,所以特別向我請求,希望我能教導她一些安心、靜心之法;于是我爲她解說了以下的內容:
禅宗第四代宗師道信禅師將法器傳授給五祖弘忍之後,一個人雲遊四海,訪道結友,度化與佛教有緣之人。有一天道信離開了黃梅的雙峰山,獨自撐小舟順江而下,來到白下(即今南京所轄區域),他棄舟上岸,信步走上牛頭山幽棲寺;這裏風光秀麗,五色祥雲籠罩山頭,古木蔥茏,花草芬芳,清靜幽雅。他步入山門,見寺內一僧人,問道:「廟裏可有修道之人?」僧人心中頓感不悅,暗想:出家人都是修道人!何有此問!于是用輕蔑的目光斜視著問話的老和尚,聲音微帶著責備的口吻說:「這裏全是修道之人!」
道信禪師只是淡淡的一笑,「請問,哪位修道人修得最好呢?」被問的僧人並未馬上回答,倒是另一位年長的老僧聽到了,稍加思索,恍然大悟地拍一下大腿說:「有!您從這裏再往深山更深處走十裏,有個叫法融的和尚獨居于那裏。」老僧又詳細說明了此人的修行情況:「他整天坐禅,不理睬別人,也不起身迎送,爲此大家都叫他『懶融』。有人看見他打坐時,有白猿獻果、百鳥獻花的神異現象。您是不是找他呀?」
「正是。」道信禅師按照老僧指引的方向尋徑而往,果然見到『懶融』;道信到來,他並不理睬,如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照舊端坐不動,穩若泰山。
道信禅師問:「你坐著幹什麼呢?」
「我在觀心。」法融回答道。
「觀是何人?心爲何物?」道信禅師再問。
法融無以應對。之後互相通了法號。法融得知面前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僧道信禅師,于是不敢怠慢,連忙站立起來施禮,表示尊重、敬仰。
此時,山中本是極其幽靜,而道信禅師卻故意問道:「還有什麼地方比這裏更安靜呢?」法融並未理解道信禅師這句話的玄機,只是表達他平日獨居于茅草庵中所領悟到的安靜,以爲這裏就是最安靜的地方。
道信禅師淺笑著搖搖頭,什麼也沒有說。
其實道信禅師言外之意是:人在任何地方都可清靜,只要你的內心是清靜的,身在何處都一樣,何須躲進深山無人之處去尋找清靜呢!
正如《維摩诘經.菩薩品.第四》中所說:人生修行,何處不是道場?
經文說到:佛陀對光嚴童子說:「你到維摩诘那裏去探病吧!」光嚴回禀佛陀:「我恐陷不能去他那裏探病哩!」「爲什麼呢
」「回憶往昔的時候,一次我正走出毗耶離大城,而維摩诘恰好進城。」我便向他行禮問詢:「居土您從何而來?」他回答說:「我從道場來。」我問他:「道場是指哪裏呢?」
他回答說:「直心便是道場,因爲內心質直,于外部也就不流露虛假,這是一切萬行的根本呀;發心修行便是道場,因爲這樣才能成就善事呀;有深厚信心就是道場,因爲如此才能增長善德的緣故;菩提心就是道場,因爲真正之心沒有謬誤的緣故;布施是道場,因爲布施不指望得到報答的緣故;持戒是道場,因爲依此志願才能得成就的緣故;忍辱是道場,因爲悲憫衆生爲愚癡所縛,心中無挂礙的緣故;精進是道場,不懈努力永無倒退的緣故;禅定是道場,調伏自心使其柔順的緣故;智慧是道場,一切諸法盡現跟前,了無差別的緣故;慈心是道場,平等愛護一切衆生的緣故;悲心是道場,救拔衆生苦難不辭勞苦,永無怨恨的緣故;歡喜心是道場,與一切行善衆生同喜法樂的緣故;舍離心是道場,斷除憎恨與愛欲的緣故;神通是道場,能得六種神異本領救濟衆生的緣故;解脫是道場,能獲八種背舍,惡業不生的緣故;方便是道場,能隨緣教化一切衆生的緣故;四攝是道場,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爭取一切衆生向道的緣故;多聞是道場,聽說且能修行的緣故;伏心是道場,依理正觀,行事自求符理的緣故;叁十七道品是道場,循此可以斯受生,除有爲法的緣故;四谛道理是道場,苦、集、滅、道確實顯示世間真相和出路的緣故;緣起是道場;無明至老死永無盡頭,不斷循環的緣故;諸煩惱是道場,知道煩惱亦不離如如實性的緣故;一切衆生是道場,由衆生才知五蘊和合其實無我的緣故;—切諸法是道場,知道其本性空寂,無別無異的緣故;降伏衆魔是道場,本心原不動搖的緣故;叁界是道場,成道並非離叁界而別有趣向的緣故;獅子吼是道場,傳佛法音無所畏難的緣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之法是道場,所有如上功德有助道之功,而無過失的緣故;得證叁明是道場,致此煩惱已斷,障礙盡除的緣故;一念頓悟知道一切法即是道場,因爲一切智在此一念間得以成就的緣故。
若能如此,善男子啊!菩薩若依據六種波羅蜜施行教化,度一切衆生,則其一切所作所爲,舉手投足無不是道場,這樣的話,菩薩就安能住于佛法之中了。
維摩诘這樣演說佛法時,即有五百天人皆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
以上這一段經文,可以說實在把「道場」的意義說得太好、太透徹了!其實「道場」無所不在,亦無處不在,也就是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而心不離事,事不離心;由事顯理,由理悟心,于是凡論事說理藉以修悟之處,乃至世出世間法等等聚會修行之所,皆可名爲道場。
所謂「心清淨,則見清淨」;「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品.第一〉)只要我們的心是清淨的,那麼無論去到哪裏都是清淨的;又何須擔憂這個「妄心」不能調伏?
所以,我回答這位戒子說,剛開始學佛修行,不要擔心內心無法安靜下來用功于道;若想堅定自己的信心,唯發無上菩提之心,同時更要「以戒爲師」,時刻于身、口、意叁方面下功夫,所謂「身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叁」:不貪、不瞋、不癡,如此下定決心,改往修來,恒以「學而時習之」的態度來自勵、自勉,日子久了,自然功夫純熟,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