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戒與平和心態(斯裏丹瑪)

  五戒與平和心態

  文:斯裏丹瑪(斯裏蘭卡)

  所有的宗教教派,最高目標都是在培養人類平和心態,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更重要的是培養我們健康的身心。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每個宗教教派都有一套教法,佛教也不例外。佛教經典裏有許多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習慣的清規戒律,“五戒”就是其中之一。釋尊在《希迦羅經》的一開始,就對年輕的希迦羅人介紹了六個拜訪①,而要做到這六個拜訪,首先就要脫離14個不良的生活習慣,(四種惡業:殺業、偷盜業、邪淫業、妄語業;四種煩惱:欲望、憤怒、恐懼、無知;六種導致福報減少的不良習慣:飲酒、浪蕩街頭,夜不歸宿、歌舞視聽、賭博、結交惡友、懶惰懈怠) 。這14個不良生活習慣中,最重要有四個分別是:殺生、偷盜、喜悅(包括了飲酒)、說謊。所以這可以說明,要做到六個拜訪首先要接受“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佛陀首先提出的概念。佛陀在很多經典裏面都提到“五戒”,在《轉輪王經》(Cakkavattisihanaada suttam)介紹了轉輪王統治國家時,曾頒布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弘揚“五戒”,“五戒”在佛教中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本文首先要介紹一下“戒”是什麼?佛教徒爲什麼要“受戒”?以及“五戒”對居士的影響?

  “戒”就是指行爲、習慣、質量、本性、自然等意思;也就是說道德規範、好質量、良善的行爲、佛教的行爲等五項行爲規範。它們通過遠離、避免五種不良的行爲來達成,即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虛妄語和遠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一個佛教徒最基本的素質,就是養成人世生存所需要的良好的人格。而“受戒”是促使佛教徒養成良好品德、素養,培育好的行爲習慣的保證,是確保佛教徒思想不退步的保障。受戒者道德素質提高,對周圍環境可以起到良性的影響作用。居士接受“五戒”,可以使其戒行清淨,使所作的功德更加殊勝,對社會整體聞名素質的提高也有著極大地幫助,也是給社會帶來安穩與幸福。

  “五戒”是佛陀總結的導致人墮落到惡向輪回的五個重要原因,是防止佛教徒墮落的根本戒,是佛教如通向真理之路的“保護神”。“五戒”包括了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戒。

  一、戒殺生

  殺業必須具備如下五個條件才能構成,即:1、有情;2、知其爲有情;3、作意行殺;4、力取行殺;5、死亡結果。這個世界是一個衆多生命體共同生存的世界。這個世界所有的衆生都具有維護自我、排除其他的獨立生存屬性。人類野蠻的生存習慣,鑄成了“排他占有、適者生存”的殺戮。所有的生命體都熱愛自己的生命,都希望得到安全的生存環境,每一個生命體都不希望被其他的生命體奴役或殺戮。因此具有健全思維和健全行爲的人類,發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現代社會,在“生存危機”觀念的驅使下,人際關系變得特別不融洽,人與人之間産生的隔閡,構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民族矛盾加劇、戰爭升級、恐怖主義泛濫。而佛教的殺戒,是避免殺戮的最佳方法,是獲得和平幸福的不二法門。

  二、戒偷盜

  偷盜的惡習來源于對物質占有的欲望和物質生活的誘惑。社會分配的不合理,使得勞動者的勞動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勞動報酬,因此萌生了非法占有物質的觀念。而失去物質則使得大家十分難受。

  “戒偷盜”主要分以下幾種:一是“戒除物質偷盜”:利用合法手段,獲取社會報酬,不構成他人的心理過患,使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使社會發展更加文明。“戒除物質偷盜”主要禁止從事五種非法職業:販賣人口(爲奴隸)、販賣武器、販賣毒品、販賣動物、販賣肉品。這五種職業是産生社會動蕩的 不安定因素。因此佛教反對教徒從事這五種非法的職業。二是“時間偷盜”:社會工作者在爲社會 工作的時候。從事私人的事務。叁是 “權力偷盜”:以非法手段謀求社會權力。

  叁、戒邪淫

  邪淫是人的眼、耳、鼻、舌、身的適意覺受,導致的非法占有的感受。 邪淫主要有以下叁種:

  1、異性關系的非法占有欲:不正常的異性關系導致道德敗壞、家庭破裂、性病蔓延和精神錯亂。這是野蠻的動物本能,喪失了人的基本行爲能力,是墜落的表現。

  2、財物的非法占有欲:使得人們不擇手段,喪心病狂地展開物質掠奪,結果就是掠奪者並不會得到真正的生活幸福。

  3、權力的非法占有欲:奴役是權力的代名詞,人們希望獲得對他人的支配權。人們希望長久地維護對社會的支配能力,因此人們在欲望無限的驅使下,瘋狂的追求權力。

  四、戒妄語

  一是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編造謊言,騙取他人的信任;二是當自己犯了錯誤,不惜編造謊言來文過飾非。二者都種下掩蓋事實的惡果。

  五、戒飲酒

  飲酒導致人頭腦昏沈,使人喪失了正常的思維判斷能力,酒後容易釀成殺人,強奸,交通肇事等惡性事件。佛教《希迦羅經》告誡人們飲酒的六種不良影響:1、破財耗敗;2、爭吵不休;3、病苦纏身;4、惡名昭彰;5、暴露身體,不知廉恥;6、智力減退。這些影響會給人們很多的麻煩和不平安。

  關于“五戒”基本內容就介紹到這裏。這其中的道理就像佛陀在沙門果經中對頻毗娑羅王說的那樣:“關于真理,要作徹底調查,像你這樣有名的人,作徹底調查是有好處的。”

  佛教的十個“惡業”,由心、身、語叁部分組成。據說,心有叁個“惡業”;身有四個“惡業”;語有叁個“惡業”。而身的叁個“惡業”分別是:殺生、偷盜、不忠心(邪惡)。“不中心”又包括了飲酒。所以表面上看來,“五戒”中有四個“惡業”是由身導致的。但是再進一步思考,我們發現,身未行,心已動。所以“五戒”注重的是心理的修煉。

  現在,我們來討論,“五戒”對人類的和平幸福有哪些作用。按照佛祖的解釋,“惡業”與貪、嗔、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貪念他人的財物、嗔恨他人、癡迷于某人或者某物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危險,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甚至危機我們的健康。佛陀曾經在《法句經》上做了如下的解釋:sabbe tasanti dandassa,sabbe bhaayanti maccuno,attaanam upamam katvaa,na haneyya na ghaataye (一切懼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發局經:刀杖品1》。所有的人和動物因爲懲罰而恐懼;所有的人和動物對死亡心存恐懼;所以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傷害加諸他人頭上。佛祖的話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陀在中部經藏裏《ambalatthika raahulowaada經》上說:“在做事之前,想想行爲的結果。我們不願意別人偷我們的財物,所以我們也不要偷別人的財物。這樣想、這樣做我們每個人都能脫離“惡業”。”

  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因爲人可以思考,這是人最大的特征。一個人如果不殺生,說明他接受了社會上所有人的存在,說明他感覺這個社會有安全感,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樣的思考,這對人類和動物都將是一件幸福的事。

  行爲是人思考的外在表現形式。所以偷盜是一個人偷盜思想的外在表現。按照法律的規定,偷盜是要被懲罰的,因爲保護個人的財産安全是必須的。如果不加以懲戒,偷盜只會帶來社會的混亂和發展的落後。

  人的五官(五欲,就是,眼,耳,鼻,舌,身)如果不能合理的使用,也會給人們帶來很多的麻煩,特別是不合理的邪惡念頭,能導致任何個人和整個社會的矛盾。佛教並不禁止人的欲望,但是主張要合理、合法地使用。妄語和嗔恨是産生諸多矛盾的罪魁禍首。而飲酒更會對個人的身心造成極壞的影響,佛教中對喝酒的惡劣影響評價如下:suraamerayapaananca,yonaro anuyunjati,idevakasmin lokasmin,mulamkhanati attano。(令酗酒者,終其一生落後于他人,身體多病、精神萎靡、財物貧乏。)我們在現代社會也清楚地看到,酗酒者的下場確如上文所說,身體多病、精神恍惚,酒後失去理智,輕則與人爭吵,重則酗酒傷人,近期發生的酒後駕車撞死撞傷路人的行爲就更爲惡劣,所以全世界的政府都製定了嚴格的法律政策來限製酒後駕駛。酗酒使得個人、家庭和社會都蒙受了很大的痛苦和損失。

  綜上所述,“五戒”的內容對社會現狀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只要人們能做“五戒”,相信這個社會會在和平中快速發展,而每個人也會得到幸福快樂的生活。

  注釋:①佛教對拜六方的看法是這樣的:

  1、東拜父母;2、西拜夫妻;3、南拜老師;

  4、北拜朋友;5、上拜叁寶;6、下拜勞動者。

  作者簡介:本文作者是:Rev Kumbukandana Siridhamma Thero,華文名爲:斯裏丹瑪,斯裏蘭卡人,現年33歲,在斯裏蘭卡的salarukkharama寺廟出家,目前就讀于中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國家教育專業研究生,修讀碩士學位。

✿ 继续阅读 ▪ 持戒十種利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