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念佛人多是老頭老太太,年輕學佛人往往對禅、密感興趣,對淨土法門漠然,這是什麼原因?
答:年輕人學佛,多有好奇務勝者。是故一入佛門便對談玄說妙之法,頗有好樂。加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識,常以上根利智自許(或口頭謙虛,內心如是自肯),這是可理解的正常現象。而老頭老太太,文才不足以廣閱經論,體力不能支撐長久坐禅。且桑榆已晚,感到臘月叁十快到,渴求出離生死心較切,是故一聞簡易而究竟的念佛法門,便全身歸命阿彌陀佛,靠佛力帶業往生,了辦生死大事。這種心態與行持,乃是以他(她)們大半輩子人生苦痛經曆爲代價,所獲得信仰上的碩果,可慶可賀。這種愚夫愚婦實是根器深厚的念佛人,無量壽經指稱爲佛的第一弟子,所謂愚不可及也。而我們一些有點世智辯聰的年輕人,看得幾本佛經,了解幾則禅宗公案,或密宗的神通感應等,便空腹高心,輕視淨土,這山望到那山高,實則並未在心地上下過真實的功夫。大概等到學佛過程中碰得頭破血流,痛定思痛之余,或有浪子回頭之一時。待到那時,自認是愚夫愚婦,舍阿彌陀佛慈悲救度,莫能出離生死苦海,如是死心念佛,方是真正的上根利智,是乃人中芬陀利。
問:修習禅宗求明心見性,那是否非得大慧根者才可薰習呢?
答:在這個時代,要了生脫死的捷徑圓頓之法是念佛一法,禅宗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很難。如果說晉唐之際還有這些大善根之人的話,現在就很難尋找了。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根機,還是一門深入,專門念佛,這句名號就是佛心,裏面就包含著禅。所以經典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你能念阿彌陀佛名號,這就是無上甚深的禅。禅是什麼?禅是佛心,這句名號就是佛心,阿彌陀佛的心嘛,所以這句名號就是禅。那麼你不要把禅和淨打成兩橛,它是不二的。所以古人雲:身在含元殿,無須問長安。你的身體已經在含元殿了(古代的皇宮在長安),你在長安的皇宮含元殿——最主要的一個宮殿裏面,你還問長安在什麼地方?現在政治文化中心不是在長安,就在北京,那換句話說:此身已在中南海,你還問北京在什麼地方嗎?所以我們能安立在這句名號當中,就安立在禅上,就安立在無上正真之道上。它是不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爲什麼這些禅宗的祖師大德最後導歸淨土,是看到了這一點,本質上不二的特點:禅是淨土之禅,淨土是禅之淨土,是真空妙有的關系。所以還是老實念佛,裏面禅也就得到了。
問:大乘說:阿羅漢,證有余涅槃,不生不死,永脫輪回。但沒證無余涅槃,這有何分別?難道阿羅漢還要生死輪回?《阿含經》說:羅漢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答:阿羅漢是小乘教所證到的最高的果位,斷見思惑,得人我空。但是,他距離大乘的涅槃還很遙遠,這《法華經》稱爲是化城,中間叁百由旬到達的一座化城。那麼,還要向前走五百由旬的那個地方,才是佛果的地方。這是比喻。所以,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十方諸佛會去循循善誘,不要讓他成爲定性聲聞,定性聲聞他就是取證偏真涅槃,墮無爲坑,飲叁昧酒。這樣就是鈍阿羅漢。這種鈍阿羅漢如果取證的話,在大乘佛法就稱爲焦芽敗種,就永遠不能發菩提心,永遠不能成佛。所以大乘佛法看鈍阿羅漢,那是甯可下地獄,也不能證偏真涅槃。因爲下地獄你出來還能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成佛。如果你取證偏證涅槃,成爲焦芽敗種,就永遠沒有成佛的希望。所以諸佛都會殷勤勸勉他回小乘心向大乘心。法華會上,就是開權顯實,彙叁歸一,以一乘法來度衆生。像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葉這些聞到大乘法,他悲喜交集,得未曾有,他們就會發起求佛果的心。所以沒有說他能生死輪回,他離開叁界的生死輪回,如果他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也可以回小向大,繼續修菩薩道。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如果他有一個去處,在十方世界有一個方便有余土,這是阿羅漢所住的地方。所以《阿含經》說:羅漢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不矛盾,他所作已辦,確實他修戒定慧,九次第定,他已經成就了,不再在叁界六道輪轉了,沒有這樣輪回的中陰身了,但一定要繼續求大乘佛法,如果這些阿羅漢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快速的圓成大乘的佛果。